语文教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14602 浏览:675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作为基础学科,长期以来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本文以目前语文学科所处的环境作为切入点,提出以弘扬人文精神为本的教学观点,以三个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语文人文精神教学观念

一、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不被人们重视,没有它应有的地位。作为能很好培养学生情操、品质、道德的人文学科——语文,其教育功效甚微。作为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要稍微探讨一下,不难明白: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学科的功利性和工具性。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自然地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不顾学生的个性,不顾学生的兴趣和感受,更不顾语文教育的社会功效。在教学上,师生往往找一条“捷径”通向目的地。教师照本宣科,找重点,圈热门,只关注考试内容,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不关注学生道德水准的高低,不关注学生情操的陶冶,不关注学生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进展。

二、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一种以人为本,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以人的全面进展和人类的和谐进展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符合社会进展的。人类的进步归结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当今科技进展带来经济的腾飞,物质文明大大进步。然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却出现危机。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一定要把只注重功利性和工具性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人的全面进展和人类的和谐进展”为目标的人文教育,在教学中关注学生需要与体验,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培养学生的情趣与志向,以提升整个国民的人文素养,进展民族的精神文明,以期来扭转当今社会的人文缺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以为以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目前的教学内容很少关注“人”,如人的情趣、意向、道德等方面,只注重文本的背景、影响,只关注考试的内容、考试的热门。这些都是有悖于新的教学观念的。人文教育夸大以人为中心,进展全面的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目光真正放在学生的进展上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把体现美好人性的语文内容传播给学生,如团结仁爱、勤劳奋斗、不畏艰险执著追求、珍爱生命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策略。以往的教学策略为了适应旧的教学观念,其形式主要体现为一言堂、满堂灌。教师绝对权威,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天生了听众。如此的教学策略,只能培育一批应声虫,培养一批低素质无革新教学论文的可怜虫,更无以谈起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提倡人文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在教学观念的更新下更新教学策略。只有教学策略随之更新,才能更大可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引起学生对生命、生活、道德、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思索探讨。教学策略的更新必须渗透以下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育者,首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人”,然后才成为才。要让学天生“人”,我们必须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一言堂的教学策略就是不顾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特长,千篇一律地教下去。以教师为主导。夸大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不需要教师了。而恰恰相反,教师此时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要做好课堂引导,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科学组织,积极引导,可以说教师是台前幕后的总策划者。教材里哪些文章体现真善美,哪些文章需要否定批判,哪些文章有助于进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科学把关。教师要在课外投入大量的精力,探讨教材,探讨学生,争取在每一节课以最优化的教学策略面对教材和学生,让学生尽其所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3.教学手段。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更有甚者的教师往往凭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笑傲课堂”。这显然无论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都已无法满足学生与时代的需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空前作用,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课内、课外与语文相关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得力助手。
在科技日益进展的今天,在人类精神文明还脆弱的今天,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已迫在眉睫,时代呼唤人文精神,人类需求人文精神,教师应该把只注重语文学科的功利性和工具性的教学观念转变过来,转变到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来。这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新课题,值得每位语文教师去探究。只有使学生在教育中不断接受人文的熏陶,才能使自身的情趣、意志、道德、生活全新进展,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延伸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