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背诵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29940 浏览:1417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应当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并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古人也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少,就是记得的东西少。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聪明的根源在于记忆。”可见,我们应该重视背诵教学了。可是,现在学生要学的东西不少,不可能把太多的精力投放到读背语文上。如何解决这个不足?

一、教师示范,激励背诵。

平常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背的,我自己也背。有时候提出背诵要求后,我会首先当堂背诵,请学生给我检查。尤其是碰到一些出色的片断或短小的文章,我会常常和学生一起竞背。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师生互相背诵,再交流感受,既刺激了学生,又提高了效率。教师的榜样气力是无穷的。
此法固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明显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使自己更好地把握教材。于人于己都有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具体指导,化难为易。

1.分层分段。一篇较长的课文,若整篇整篇地读,然后背,任何人都会感到吃力。

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曾做了一个试验: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成绩优秀的整篇读熟再机械背;另一组中等学生分成两部分,部分会背再整合;第三组成绩一般的一句一句背,再两句两句连,再一段一段连,再连成一篇。结果显示,二三组花费时间差未几,第一组完成任务最慢。可见,同样是读10遍,全文通读10遍与一段段一节节地分读10遍相比,后者效果要好得多。
2.抓关键词。如背诵《岳阳楼记》,我要求学生捉住关键词语:文章首述“谪守巴陵郡”,而“政通人和”,次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为下文“二者异……”张本;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题,更以“斯人”呼应开头。这些词语使文章层次清楚,文意突出,假如学生捉住它就不难记住全文了。这个策略适用于文章条理清楚,有明显提示词的文章。
3.边背边思。大脑记忆的潜力几乎是无穷的。有人之所以能背字典、背圆周率小数点后几百位数字,大多是对记忆材料进行一番形象化处理。心理学探讨表明,理解了的东西之所以易于记忆,是由于对其逻辑思维过程有了把握,而理解就是在不同事物间建立了联系。以这个层面说,理解就是记忆。如把π的3.14159记成“三巅一寺一壶酒”之类就属于这种情况。
同样这个理念也适用于背诵。如教学生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引导学生想象作品中描写的画面。画面一:诗人描绘了一幅塞北的茫茫雪景,而且寒意逼人;画面二:宴别好友,胡乐助兴;画面三;目送友人远去,心中惆怅。在背诵时,让学生边背边想象画面,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又教会欣赏,自然就乐意记忆了。

三、及时抽背,赐与压力。

适当的加压,是成功的源泉。如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而空船行驶的时候是最危险的。这就是“压力效应”。
仔细回味,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偷懒之心,人皆有之。通常假如我们只是布置了背诵的任务,而不及时检查的话,恐怕很多学生无法有效完成任务。于是,我常常在布置背诵任务的同时,也公布抽背的时间,并且言出必行。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习惯,该背则背,决不拖延。

四、举行活动,展开竞赛。

假如背诵只是单纯的背,学生会迷惑背了有何作用,为什么要背,这既会让学生乏味,也会降低背诵的积极性。假如能在“黄莲”里适当地加点“糖”,效果也不错。
于是,我们经常会开展一些与背诵相关的活动。有时索性花一两节课,举行诗歌朗诵会,讲成语故事大赛,走进唐诗等。有时课前花上三五分钟,限定材料,男女生开展限时背诵竞赛。有时渗透在语文内容上,如教学《马》,不妨让学生说说有关马的俗语,诗句,或成语故事。有时带学生出游,看到美景,听到鸟语,闻到花香,教师就引导学生背诵与之相关的诗文。这些策略虽“说”亦“背”,且让师生乐融融啊。
记得郭沫若说过一段很出色的话,大意是: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能是大财富了。
我们有句古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是啊,假如学生有几十首乃至几百首诗,几十篇名文熟记于心,随时体味,不断加深理解,写文章时不知不觉就用上了。到一定程度就如苏辙所言:“文章不学而得之”了。
陈红燕,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