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目标教学突破与革新

更新时间:2023-12-30 点赞:11518 浏览:465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目标教学搞了十多年,现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然而在实际操纵过程中,语文课堂目标教学还未能走出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一部分教师理念落后,生搬方式,硬套策略,没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练习主线”的三主内容,也没有真正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变革,只注重教法,不注重学法,割裂了“教”与“学”的辩证联系。我以为,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完善和进展语文课堂目标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突破自我,博采众长,高瞻远瞩,锐意革新教学论文。

一、突破“教”与“学”的时间观念,给学生创设充分的自主思维练习空间。

目前,语文课堂目标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之一,依然是教师对教材与学生二者吃得不够透,时间观念淡薄,以至于排挤浅析,滔滔讲授,“冲”掉了学生思维练习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自主权。
人们对事物的熟悉过程是一个熟悉、实践、再熟悉的过程。再多的讲解浅析也不能让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有一个全新的熟悉,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等有效实践活动,学生才能晓悟其中的真味和奥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中“个味”并非每个人都能说得清、道得明的。它有自己的理趣和情趣,即使你使出浑身解数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也很难把其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东西讲得一清二楚,它需要学者自己去揣摩和领悟。另外,那些简单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便知,无需教师过多地陈述和讲授,有时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讲,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受。赞可夫的“理解学习过程比知道学习结果更重要的原则”说的不也是这种道理吗?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语文教师应认真探讨《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让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体现。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为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进展为中心,充分解放学生,解放教材,解放自己,变教案为学案,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台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做好课堂教学的“第三者”,把有效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支配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权利,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体验、去揣摩、去感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打造出有效的精品课堂。杜郎口中学在解放学生时空方面为我们做了表率,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过程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二、突破主体和客体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很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始终由老师来支配整个课堂教学进程,学生被动地受到教师思维定势的制约。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进展,而且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突破与超越。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教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人格方面自我完善和进展。假如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那么这堂课是不完善的。评一节课的好坏,不能只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应该看到学生学得怎么样。课堂上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教,而是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怎么便于学生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这种主客体及教与学的联系必须调整好,否则学生的主体性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们不妨把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凡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东西,他就有兴趣,舍得花时间,下大功夫。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江苏省泰州市洋思初中的“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教学经验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那些好学校之所以好,倒不是他们教师的知识水平一定有多高,只是他们相信并努力实践着这种“主动合作探究”式教育。
语文学习尤其如此,语文上的文字是“死”的,但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活的,那字里行间所包容的所蕴含的声色形象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就连那一个小小的标点就可能会传达回百转的意蕴。因此,过去那种被动式的接受,机械式的练习的“灌输—练习”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过去那种家长式的师生联系更不能适应现阶段教育教学的进展,这就要求我们随着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不断深入,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联系——一种同等的师生联系。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去与作者对话,与文章的人物对话,与老师同学甚或是与自己进行对话,那种嬉笑怒骂可能都会成就文章。这种同等的对话联系,需要相互的尊重和理解,需要有心灵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有热情的鼓励和欣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突破个体与群体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推动教学论文最大多数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展”。这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事实并非如此。我对近两年听过的三十多节语文课堂教学班级进行调查得知,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没有利用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活动能力。每每只是选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来配合自己搞好课堂的双边活动,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不去“光顾”,特别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坐在教室边沿的学生。这种在教学实践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学生群体有着的做法,是教学大忌。要这道困难,我以为应做到以下一些。
1.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积极做好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体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出的最根本要求。
2.学生的群体意识较强,他们喜欢共同作业,合作探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传、帮、带”的形式,相互渗透、贯通、勾连。多给他们提供这样群体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多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授人以渔”,导之以思,教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合作交流技艺教学论文,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伙伴机制,调动他们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思索、发难、质疑、解惑。
4.多给学生设置有效的锻炼机会,搭建展示学生群体活动的平台,在公平的基础上激励和鼓舞,最大限度地让其自我完善和进展。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假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理顺了这种个体和群体的联系,创造了一种优化教学的“群体情境”,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则指日可待。

四、突破讲与练的传统方式,着眼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持续性进展。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策略。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技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语文学科又是人文学科,其间蕴含的声意,不是一下子就能表达出来的,更需要学习者的一番历练和打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吃透两头(教材和学生),精讲巧炼,化无形为有形,化无趣为有趣,真正地把语文学科所具备的个性特点、语言魅力、人文关怀通过同等对话和交流体现出来。现在的语文目标教学尽管也注重了讲与练的结合,但还未能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

1.只讲知识和结果,很少讲运用知识的技艺教学论文和策略。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