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文朗读教学还原语文本色之美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23733 浏览:1069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
——余映潮
一位中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天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竟然会泪湿眼角,读罢以后,静思很久;每有文质兼美的美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
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5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我再也感受不到那种自我沉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再加上让人头痛的命题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
以学生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语文课堂有着着严重的朗读教学缺失现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离不开“读”!假如语文课上老师没有留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而是醉心于支离破碎的烦琐讲解和倾筐倒箧般的“满堂灌”,那么,色、香、味俱佳的“语文大餐”,将变得面目可憎、索然寡味!

一、关于“朗读”的诠释

朗读是什么?
我们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界定“朗读”:
朗读,语文阅读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
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进展语感的布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一种技能的练习活动,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一种布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
朗读在日常教学中一般以两种风格出现。一种是朴素的,是不借助其他手段的朗读;一种是华美的,是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读。
实在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革新教学论文境界。如我们可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
……

二、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缺失的症状

常常听课,听语文课,非正式比赛的那种普通语文课,听来总觉索然寡味。很多教师以讲代读,以议代读,成了目前中学语文课堂的普遍形式。或者,有的老师也会匆匆“范读”一番,但却读得下面上课的同学直失笑,读得下面听课的老师直失笑,感觉是蹂躏了作品,恐怕作者听了也会生气。以目前的老师培养机制来看,应该说教师队伍自身的朗读水平是很有限的,能够当堂范读且读得声情并茂的教师少之又少。正由于如此,很多教师潜意识里就放弃了读这个语文教学最有利的宝贝。
课改善行到现在,语文课堂的形式可以说出色纷呈。那种经过教师精心准备的语文教学比武课中,说唱逗跳都涌进了课堂,语文课上成了才艺比拼课,上成了音乐欣赏课,上成了辩论课与演讲课……独独缺少的就是语文课最本真的形式——读书课。
江苏如皋一中的陈荣老师浅析,当前语文教学有以下几大症状:一曰满堂填鸭,单向泼泄,学生被动接受,胃口以未开过,哪里还能品得出什么“语文味”?二曰琐碎浅析,残酷肢解,削弱了必要的整体感知,学生即使认真听课,也如同在吃别人嚼过的馍。三曰片面追求升学率,搅臭了语文本有的情感香味,茫茫的题海冲淡了学生求知得趣的滋味。四曰被课文中特有的知识牵着鼻子走的目标定位,丢掉学科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丢“语”失“文”,失却本位。五曰对信息技术的盲目崇拜和滥用使得语文课成了大杂烩,语文由主体降为陪衬,超量超度的信息轰炸,搞得学生头皮发麻,其“语滋文味”岂有不淡之理?
要切实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还原语文本色之美,必须在读上下功夫,还语文课堂以琅琅书声,这就需要老师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师就会有意识地提高朗读水平,让读书声在课堂响亮起来,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三、朗读的作用

1.朗读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练习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介入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以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假如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体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由于朗读时要求运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练习。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假如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以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2.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练习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似乎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怀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地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覆信,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怀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正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作用,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