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动”串起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32778 浏览:1543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1、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

新课程理念夸大要转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对教材的探讨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牢牢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

2、感动于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牢牢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感动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假如夸大了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就能释放师生的个性。新课改夸大课程是天生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而在有个性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对文本的真切的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又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提供了平台。

4、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系统。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与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了。

5、感动于课后的深入反思

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假如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当回想起课堂出色的片断或尴尬与遗憾时,我们无不为自己的体现与学生的言行感动。这种感动将引领教师更深入体验教学的甘苦,也将使教师自身不断地走向成熟。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介入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介入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轻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轻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熟悉,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以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练习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转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密切关注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进展

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策略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假如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
这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在师生间涌动,在互动交流中将会更得到尽情地发挥,也会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就达到了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策略与过程,又注重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进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