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22323 浏览:968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里因素。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善。因此,教师要捉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做好一个“媒人”,先容学生主动与课本熟悉。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索、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困难。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体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而。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没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假如教师不想方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以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以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二、走出课本

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有着正相关联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奔腾;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由于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量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停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策略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三、师生换位

同教同学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现在还普遍有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实在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辛劳,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浅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态度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想空气,可以压缩于小房,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进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创新,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革新教学论文,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以兴趣中进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不足、解决不足。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终极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