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语文教学人文性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30261 浏览:1419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和课程“总目标”中认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是片面夸大了语文的工具性,将语文教学视为单纯的语言技术练习。新标准的出现为我们及时纠正了方向,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将面对重大战略转移。那么,如何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新标准仅仅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具体的教学策略还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讨尝试并不断归纳总结。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此项工作的任重道远,也曾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下面就我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增强语文教学人文性中的收获。可行与否,愿与各位专家同仁共同探讨。

一、小小收据,大大收获

语文的运用与生活、与人的思想感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就如同断源求水、折木,是不会取得满足效果的。
——刘国正
我是一名业余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收集到一张抗美援朝时的捐款收据。当时正值纪念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全国各地博物馆正在开展抗美援朝战争文物征集工作。于是,我把自己的这一小小藏品拍成照片,并以《一件特殊的藏品》为题作文一篇在《娄底日报》上刊登。当我给学生讲解《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我把这些实物、图片以及文字一起展示给学生,并和学生们一起结合全国性的纪念活动,查资料、找实物,全面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对于这些以来就对博物馆闻所未闻的农村学生来说,这些珍贵的实物与鲜为人知的史料不但带他们真正走进了情真意切的作品,而且使他们得以全面深刻地感知抗美援朝这场人类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正义战争,同时给他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名篇、名画与名人,文化精神一脉相承

语文教学既是练习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推动教学论文生命个体总体天生的过程。
——曹明海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愚公移山》是一篇元老级的名篇。近年的教科书插图中增加了徐悲鸿的油画名作《愚公移山》。也许很多师生对这幅插图不甚留意,但早年曾立志学画的我以小就崇拜自强不息的徐悲鸿,了解他应泰戈尔之邀到印度,为甘地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而创作巨幅油画《愚公移山》的前前后后,更为徐先生所作同名油画于2000年11月在网上以250万元的高价拍卖而兴奋。2001年10月,当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携99幅徐悲鸿真迹首次来长沙展览时,我忙里偷闲专程以几百里外赶到长沙,只为一睹徐悲鸿真迹的风采。2011年上学期我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当我把这一切故事都告诉学生并把这些资料以及廖静文女士亲笔签名的一本《徐悲鸿的一生》一同展示给他们时,我发现他们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在了解了这一系列关于名篇名家和名画的传奇后,不再是看着插画上几个赤身的人窃窃私语,而是都开始陷入了理性的沉思之中。我想,这远古的神话、近代的史实、艺术史上的不朽杰作、拍卖场中的最新纪录,足够给现代学生一次全方位的心灵震撼了。

三、感性重于理性

现在搞素质教育,要留意人文性不是语文课外加的,而是它本身具有的,要充分发挥,让学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
——刘国正
每当我讲到《出师表》时,我的开场白总是让我的学生做评委,听我一字不差地背诵全文。当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时,我会神秘兮兮地问他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教我背的吗?”当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老师时,我便会告诉他们:“不,这篇文章是祖父教我背的。我的祖父是一个标准式的中国农民,可他会给幼小的我讲很多生动的两汉三国故事,完整地为我背诵诸如《出师表》之类的很多古典诗文,给我以终生难忘的文学启蒙……”可见,我们要想真正植根于传统文学,就要花大力气记住各类名篇佳作。
在初中阶段的课文中,《出师表》应该是最长的一篇了。因此,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但在我任教的班级往往在我示范后的短短几天之内,便有学生能流利地背完全文。我平时很少在班上张贴表格式的背书登记表,但我发现我的学生在读背方面很是用功,效果一直不错。除背诵以外,我还严格要求我的学生读好课文,留意音韵、平仄,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来……我以为,在反对一味死记硬背的同时,不可否定读读背背的传统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仍有不可取代的神圣地位。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不能只传授一些生硬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唤起学生本体固有的一些东西。
——魏润身
在各种文体中,最令初中学生感到乏味的莫过于说明文了。初中第五册课文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文中一大堆古代字词书籍名称,让只见过最简单的《新华字典》的农村学生感到陌生和遥远。在我的藏书中,既有明代的《字汇》、清代的《说文解字》,又有由清至今各种版本的《康熙字典》、民国元年最初的《新中华字典》、新中国第一版《词源》等各种各样的古今工具书。当我讲到这一课时,我总是让学生们看一看这些上百年的线装古籍,感受一下古代雕版印刷术的风采。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学习“一儿子中寻,逢三问丑寅”这些近似游戏的古老的检索策略。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致一下提高了很多。通过观察实践,课文里那些枯燥乏味的说明文一下子不再晦涩难懂了,这一篇虽列在自读课文中但却也能让每一个真正读书人受益匪浅。

五、撒一颗种子足矣

什么是教育?教育即解放。简单地说,就是解放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能力和开拓探讨精神,推动教学论文个性的进展。
——曹明海
我酷爱中国书法,学习工作之余,可谓几乎临遍古代碑帖,也偶有书法美术作品入选地市书展。作为教师,我很希望我们的青年一代也能一样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有意地加以引导。特别是教到名篇《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向学生许诺:有谁能正确无误地将《岳阳楼记》全文默写出来,不错一笔一画者,我将奖励书法作品一幅,内容是我用正楷书写的《岳阳楼记》全文。全班学生为了得到我的巨幅书法作品,都暗下苦功。要知道,想要将一篇347字的课文一笔不差地默写出来,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岂是一件易事?默写结果出来之后,仅有4人得奖。颁奖之时,得奖者欣喜若狂,未得奖者懊悔不已。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我再次设奖:凡期终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者,均可获得同样的书法作品一件。我知道刚接手的这个班语文基础差,在不久前学区组织的五科联赛中语文均匀分为全校最低。根据以往惯例,语文成绩在80分以上,便是优秀了。岂料考试成绩出来之后,该班语文考试80分以上者竟达14人,另有28人在70~80之间,全班人均成绩在全校遥遥领先!此后的整个寒假,我几乎花了所有的时间为学生闭门写字。事后,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儿子把我奖的那幅字拿回去之后,郑重其事地挂在自己的书桌前,那副恭敬的神情是前所未有的。听到这些,我欣慰地笑了,感觉自己成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书法艺术家。
科学、人文、生态是当前大力提倡的几个概念。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近年来其科学性日益增强。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课文浅析越来越精辟,语法系统也越来越精细。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却日益低下,语文教师的高谈阔论越来越让学生感到曲高和寡。那么,究竟是什么理由导致的这种现象呢?我以为最根本的一条理由在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日渐丧失。是的,我们将要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但我不忍心看着我们的青年一代一步步被“数字化”。我希望现代青年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同时,能更多地散发出一些人文气味,这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一项艰巨的职责。虽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人微言轻,但我愿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就如何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不足继续深入探究,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龙塘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