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意”转化语文教学个性化读写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5551 浏览:148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言”和“意”的矛盾统一联系是言语的基本矛盾,是语文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言”和“意”有着一定的动态转化联系。“意”是个性化“”阅读的根本,它既是阅读的前期准备,又是阅读的主要目的,还为写作的蓄“意”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同样,“意”是写作的“剂”,没有“意”,谈不上“言”。只重视“言”而忽视“意”,无异于舍本逐末。个性化“”阅读与“”写作两者并举,方能实现“言”和“意”的高度统

一、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减负提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教学“言”“意”动态转化
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指出:“言语的基本矛盾,就是如何处理好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与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这一对矛盾统一的联系。因而它也构成了语文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李维鼎先生把‘言’和‘意’的矛盾统一联系作为语文的基本矛盾,实在质,也是指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与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这一对矛盾概念对立统一的联系。”①可见,李维鼎先生把“言”和“意”看成是语文的基本矛盾,李海林先生也持同样的观点。“言”和“意”是汉语文的主要构成要素,有人归纳两者的内在联系常常出现四种情形:言不足,意不明;言有余,意不足;言止意尽,二者统一;言有尽,意无穷。②实在这四种情形似乎更多应该指的是写作教学中有着“言”与“意”的联系。显然,后两种情形是写作所追求的境界。那么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言”和“意”究竟有着怎样动态转化的联系呢?

一、语文教学是言与意的循环转换过程

(一)阅读教学是一个由“言”到“意”、由“意”到“言”的多次循环转换过程。③

“言”到“意”,就是透过言表层进入意蕴层,把写者的“言”转化为写者的“意”,再进一步转化为阅者(学生)的“意”,以而激荡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意”到“言”,就是关注写者怎样通过一定的“言”表达特定的“意”,关注“言”的天生。由于阅读本身不是终纵目标,学生还要以接受走向创造,以阅读走向写作。在阅读教学中,这一过程往往很轻易被忽视,阅读教学因而就成了“半截子”教学。
我曾经在市级的公然课上开展过一次关于《列夫托尔斯泰》④的课堂教学,当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的研习,由课文言语教学深及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固然补充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背景,但是自己感觉效果不佳。可能对于学生而言,托尔斯泰是遥不可及的,一个如此世界级的大师深邃的内心世界也很难通过一节课窥视一二,或者也不是他们所能真正理解的,更或者他们根本不感兴趣。也就是说,在进入教学之前,学生不具备充分的“意”的准备。而我当初的目标定位却恰恰把重心落在了后者,留下了教学的遗憾。后来我在又一轮的教学中调整了目标定位,把重心放在对文本语言的赏析上,并在课的最初就告诉学生我们要学有所用,通过课文的学习,看谁能最大限度地模拟作者的笔法把自己班的某位同学写得如此传神。学生们热情高涨,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积极踊跃地主动交流,毕竟关注课文鲜活的语言、关注自己同学的外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课后学生们也写出了不少出色的写作片断,出乎我的意料。
她的唇边有温暖又美好的笑脸,肆意地荡漾着,像奶茶般甜甜的。那头柔顺的直发,不由令人联想到了丝缎,长长的睫毛如扇子般扇动着,我似乎感觉到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凉爽,那如黑珍珠般的眼睛,镶嵌在眼眶里,白净的皮肤,粉嫩的嘴唇,那美,如山泉清凉,没有一丝矫情,那么浑然天成。
——王怡欢
她一头清秀的短发,齐整爽利,就像春天刚抽出的柳条般细密。额头上的刘海齐齐的,密密的,像把梳子,在眼前荡来荡去。新月一般的眉毛不是很浓密,一抹清新的淡黑。水汪汪的大眼睛让人心生怜惜,黑亮的眼睛有着黑夜般的沉静,却像一面镜子能够照透人心。红润润的小嘴很有弹性,微微一笑,露出一口整洁的牙齿。
——徐佳琪
细长的眼和眉毛十分清秀,眼瞳是淡淡的琥珀色,盯久了会让人眩目,那眉毛就像是书法大师草书中的连丝,十分飘逸。还有嘴巴,如欧洲白种人的薄薄的唇,樱粉色的,令人想起可口的樱桃,名副实在的“樱桃小口”。还有那珍珠般闪亮的皓齿,简直可以拍牙膏的广告了。那皮肤还是跟初生婴儿般的细滑白嫩,像刚煮熟的蛋白,或者是酸奶味的水晶果冻。再说说那头发,以前长发要不就梳得像马尾,要不就盘得像馒头,时不时弄得像哈里·波特那魔法扫把。后来剪短了,就成了一顶头盔,黝黑锃亮。
——郑心怡
她就像一只匍匐前进的鸵鸟,永远都是慢吞吞的,行为散漫的就像一只傲慢的、脱离团队的。她性格温和,像一只尽责的老母鸡天天只顾下蛋,她只顾读书写作业,你假如不知天高地厚地偷她的作业,她会像一只火鸡一样爆发,那道凶猛的激光像团火焰,烧灼你、炙烤你,让你无地自容,直到你改过自新。她的饭量惊人,就像一只骆驼到了驿站拼命注水,才能在沙漠迎接风暴,接受沙尘的洗礼。她的眼睛很迷茫,像两只找不到家的蝌蚪,可是你能感觉出她意志的坚定。她的鼻子永远都是在不停地深呼吸,像脱离水的鱼,总是感觉到焦躁不安。
——陈玢冰
她苍白的皮肤几乎接近透明,隔着厚厚镜片的眼睛写满了落寞,缺乏光泽的刘海静静垂下,留下淡淡的愁绪。更多的时候她喜欢独处,静静的,趴在桌上的她,像一只慵懒的小猫蜷缩在角落里。她的声音,轻轻的,病态中透露着傲慢。有时她会闭上眼,把一切喧嚣隔绝在外,浓密的睫毛犹如一把鹅毛扇垂下,在眼睑上投下一片浓浓的倒影。
——张丹妮
如若不是介入阅读教学时受到充分的催化,学生不会如此深度地受到原文的启发和影响,平常是很难写出这么有神韵的片断的。以这个比较的过程中不丢脸出:(1)阅读教学需要充分的“意”的准备(后文称“”阅读);(2)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阅读本身,学生还要以接受走向创造,以阅读走向写作。阅读教学忽视“意”到“言”,忽视阅读之后“言”的天生,我们将要错失多少发现和创造美的机会,这会是多么令人遗憾的损失。
无论文本作者最初的创作,还是学生阅读文本的体验,以及读后走向写作的再创作,都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极具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既指开展阅读教学前期的较为充分的“意”的准备和激发,又是“后阅读”个性化写作的铺垫与延伸。

(二)写作教学是一个由“意”到“言”,由“言”到“意”的多次循环转换过程。

由“意”到“言”,就是把学生的创作、思想情感表述为文字,这就有着一个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前的情感准备的不足,没有丰盈充沛的“意”,妄谈“言”的技艺教学论文就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由“言”到“意”,就是要关注写作天生的文字表述(言)是否已经很充分地传递出作者的本意,是一个探寻言语天生规律、反复修改文字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中,“意”到“言”的过程,人们往往只重视“言”的组织,而忽视了“意”的准备,难免舍本逐末。就前文《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案例而言,假如把前面文本的阅读与研习、提示学生关注身边的同学特点看成是写作教学的一种前期准备,那么此次人物外貌的片断写作就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蓄“意”。相反的,假如没有这些前期阅读上的和情绪上的准备(后文称“”写作),相对而言效果肯定要差很多。遗憾的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是读与写的严重分离,读而不能蓄“意”,写而不能“蓄”意而发。

二、“意”是阅读与写作的根本

基于以上的浅析,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中,揣摩文本的“言”领会作者的“意”固然是最主要的,但是学生的“意”不足,情感准备不足,会影响到阅读中对作者“意”的领会,在阅读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感人至深的文章阅读后无动于衷的理由就在于此。因此,“意”是个性化“”阅读的根本,不仅指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写作,还指在阅读前做好充分的情感准备投入文本的阅读,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以而为写作的蓄“意”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丰富的生活经历,人生的直接体验,固然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但是,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体验生活的时间与空间是十分逼仄的。相对可行的,可能只有借助阅读来丰富学生的间接生活体验,来细化学生的内心感触,以而丰富学生的心灵,为写作做好情感准备。而写作教学中,没有“意”,没有写作的冲动,谈什么“言”?“假如有了丰富、强烈、灵动的意,即使不太留意技艺教学论文和策略,也会写出好诗文”⑤(学生失恋的随笔中那种铭心刻骨的痛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更何况,阅读教学中以“意”到“言”的过程,又能最直接地提供写作上言语表述技艺教学论文的鉴戒与参考,就像《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在人物外貌描写方面提供给学生的写作策略与启迪,比起枯燥的所谓作文技法大全讲解要生动可行得多。学生当然不可能都能以失恋的剧痛、以原生态的生活情绪、以不吐不快的丰盈的状态投入到每一次的写作中,但至少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创“意”也就是借助有效阅读来催发学生的情感,为“言”催生内驱力。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