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语文教学强化感恩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30773 浏览:1439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近况

一个人假如具有感恩意识,就会对万事万物拥有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热爱,善待自己,也会善待他人、社会和大自然,推动教学论文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进展。但在当前青少年群体中,感恩意识和行为却被逐渐淡化,代之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恩情的漠视。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在青少年教育中片面夸大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传统道德教育,造成了青少年群体道德的滑坡和感恩意识的缺失。一些忘恩、负恩的事件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显现在公众眼前,进一步引起社会对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反思。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匾乏,反映出的是教育的错位尤其是感恩教育的缺失。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父母抚育恩情的漠视,无反哺意识,似乎父母付出是理所当然。其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什么亲情、友情的概念,有的只是自己庸俗的满足,和对社会帮助的漠视甚至以获取为理所当然。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头戏,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有必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教会学生知恩、感恩、报恩。

二、巧借语文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1、把握感恩教育的内容。

(1)感恩父母。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可谓家喻户晓;还有《我的母亲》中忍辱负重培育儿子的母亲,对儿子“教之严”、“爱之慈”,宽容哑忍、仁慈温和,那无比深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还有《背影》中的父亲,在祸不单行时仍对儿子无微不至地关爱,强忍悲痛地宽慰,表达出的深沉蕴藉的父爱。……
(2)感恩社会。教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出师表》中可以感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以《藤野先生》等课文感受师恩;以《社戏》等课文感受伙伴之恩;以《羚羊木雕》中感知好朋友的友恩;以《老王》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三颗枸杞豆》中老人对后辈意味深长的教诲。
(3)感恩祖国。祖国事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不仅要以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以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以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颂诗《黄河颂》歌颂了我们的母亲河;再如《吆喝》《春酒》《云南的歌会》等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多姿多彩的文化底蕴;《我的中国心》表达出的赤子情怀;读来都让人荡气回肠,澎湃。
(4)感恩大自然。大自然不仅以丰富的资源保证了我们存活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朱自清的《春》让我们感受到春季大自然的艳丽多姿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沉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冬的温情,《观潮》气势磅礴的潮汛,《使至塞上》中壮丽奇异的边塞风光;郦道元的《三峡》则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很多情趣的胜景。

2、引导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1)珍惜生命以感恩。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体现,也是一种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神,就是要阔别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身残志坚的女作家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一文中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穷的价值,让人生更有作用,更有光彩。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视为初中“珍惜生命”教育的启蒙课;再如《紫藤萝瀑布》《鲁滨逊漂流记》《亲爱的爸爸妈妈》等文章,还有大量的阅读作品中都涉及到这方面的话题。
(2)承担责任以感恩。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舍生而取义”,《木兰诗》中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以军、保家卫国,《邓稼先》为新中国的事业隐姓埋名、鞠躬尽瘁数十栽,这些课文都是“承担责任”教育的极好素材。
(3)和谐相处以感恩。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珍珠鸟》用信赖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山中访友》则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感念社会之恩,就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人和谐相处,做到人际联系的和谐。《老王》告诉我们: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告诉我们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才能造就和谐中国。

三、课内课外结合强化感恩教育

1、语文教学中,开启感恩的心智。可以在有感情朗读中,感受、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阿长与》,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典范的美文,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感受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还有在《我的老师》《藤野先生》中感念师恩;在《我的母亲》中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春》,要反复朗读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段,直至成诵,感受春天的美丽,愉悦自己的情感。教师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品读中让学生感受人世真情萌生感激,引导学生思索人与自然的联系、爱护自然。
2、言传身教中,影响感恩的意识。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现在的独生子女,以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地接收来自外界的一切关爱、关怀,却不知回报。为此我们不妨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开展《学会感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做一做、说一说、写一写的过程完成。在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中一张张家庭照片背后就是一个个动人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来写出来;综合性学习《献给妈妈的歌》中学生诵读古今中外赞美母亲的诗文,老师再指导他们写作赞美自己母亲的诗文,活动结束后把优秀作品集结成小册子。讲述“感恩”的故事,可以选用汶川大地震中那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也可以选用《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感悟母爱》,还可以选用每年“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们熟悉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3、日常生活中,唤醒感恩的情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之所以不知道感恩,实在是他们未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对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由衷感激而且。当父母冒雨送伞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对父母说声感谢。当放假父母来校接送时,要教育学生表示自己感激的心意。遇热心人帮忙,也要告诉他别忘感激。语文教学还可以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的活动。如在旅游中感念自然之恩,进而为让天空更蓝、河水更清、花儿更艳、草儿更绿而以自我做起,以小事做起。如到福利院到残疾人学校慰问,怀着深切的关心,报答社会之恩。
4、重大节日时,夸大感恩的行为。利用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中国有各种节日,再加上一些外来节日,比如母亲节、父亲节等,利用节日的契机,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在节日期间要求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以书信作文方式对父母说说心里话,或者制作祝福卡片,表达感恩之情。也可以为妈妈洗一次碗,帮忙打扫房间,与父母一起做饭,唱一支歌给父母听。创办“感恩”小报。用新奇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定期出刊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以而受到感染。设计“感恩”的广告,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以中得到熏陶。有时住校时间长了,就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成绩、收获,倾诉烦恼,表达思念。教师节给老师送上温馨祝贺语。充分利用好一个个节日强化学生的感恩行为。
总之,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资源,让学生以语文学习中培养感恩之心,学会关心父母,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谐与欢快,对青少年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成才具有深远的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