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15838 浏览:693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以美感出发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与语文教学既有如此密切联系,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一堂堂语文课的进行和一篇篇文学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来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学生赏心悦目、怡情养性、审美感受和思想熟悉、道德情操等方面受教益的有效过程。

一、通过课堂语言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首先,课堂教学应力求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师用标准熟练的普通话范读课文、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掌握字词的发音,语句的音韵变化,语调的起伏跌荡,进而感受铿锵有力,抑扬抑扬的语言艺术美,有利于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其次,课堂教学应力求运用文学语言。教师用简洁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指导朗读、提示讲授和浅析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其自然地产生艺术的美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进行课堂语言设计,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选用具有不同特点的课堂用语,使讲授和文章浑然一体。教师可采用课文中体现思想性、艺术性和实质性词语,并结合自己的再创造,提示其美的内涵,使学生以教师一系列的文学语言描述中感受艺术美,并领会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通过浅析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学的理想。细细浅析这些景色,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教育的作用。朱自清的《春》,在文章开头为什么说“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说“春天就要来了”,这是由于前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调动了人的听觉感受,使人感到真切、亲近,表达了对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渴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温晴”天气给人以“暖和”是与作者坚信美好的生活必然会到来相联系的,这把外在对自然的感受和内存对生活的向往巧妙地联系到一起了,我在讲授这些课时有意培养学生模仿这一技艺教学论文,使学生将自己对自然美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低级的感觉阶段逐步上升到比较高级的情感阶段,以而对自然美的感受进展到对社会生活的热爱。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通过浅析作品的社会生活,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所反映的社会,往往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熟悉欣赏和美育的作用。因而,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教材,在学生眼前展现四化建设的壮丽图景,打开通向未来的道路,提高他们的社会觉悟,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前进。如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对蜜蜂以“不爱”到“极爱”的过程,描绘了蜜蜂那种不管什么都体现出不惜耗尽生命的精神品质,并交织着作者对这种品质的熟悉、感受、评价以及由此引起的一连串的联想,把蜜蜂同建设者衔接起来,融为一体,给读者提示出一个深刻的现实生活的真理——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建设生活的人们,实际上也是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又是伟大的,以而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提高到心灵美的境界。这种心灵美不正是我们要求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四、通过读写练习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学生以文学作品和文质兼优的课文以及课外博览中获得了大量的丰富的审美感受,同时也进行充分的审美鉴赏,自然会产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来体现美创造美的愿望。我们应积极地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帮助实在现这一愿望。
在教学中我首先留意课堂练习。如指导学生朗读,归纳中心思想,描述文中的人物、情节、场面和意境,围绕思索练习开展讨论等等。其次是重视作文指导,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写作练习。除配合范文教学练习各种文体的文章外,还组织学生远足、参观等活动,练习写游记、散文等。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体现美的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常采用灵活命题的策略,或只限体裁不限内容,或只限内容不限体裁,或只出范围型题目,让学生自拟题目,或做无题片断练习,以便学生能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我以为我们留意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聪明,练习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