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31601 浏览:145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策略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熟悉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假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楚的感性熟悉,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探讨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传统教学策略所使用的传输教学信息的手段,已逐渐让生活在科技高度进展、教学条件已极大改善的今天的学生感到不满足,甚至厌倦。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动听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正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轻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以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作用。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待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作用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留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样,字词假如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含义就难以把握。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进展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索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

二、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浅析思维能力

感知只是熟悉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熟悉和深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先容事物发生、进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性状、特点等的课文,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连教师自身也未见过,仅凭教材、教参的文字先容和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若善于巧借电教媒体来解决,则为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知识铺平了道路。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出和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不足。实践证实,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不足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样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联系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段话清楚地先容了三者的位置联系,但学生读后虽经教师讲解,仍然没有清楚的印象。
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教学到这一段时,我便先播放了中心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先容温州仙岩梅雨潭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完录像画面后,自己说出三者的位置联系。学生表述虽不如课文生动形象,却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图文对照,集思广益,培养作文能力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和探讨中所形成的共鸣。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策略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纵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评改作文假如不转变“纸上谈兵”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策略,教师都难得轻松,相对来说,想方想法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比包办代劳更费心机。
假如在作文前使用了录像(或电影)为学生提供过观察写作材料的作文,还可在成文后的作文评改中将电教多媒体协同使用,用录像展示观察内容、写作材料;用投影提示写作要求、学习习作,指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评议、修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交替运用有意留意和无意留意,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浅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就不断增强,作文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张家口市宣化县第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