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艺术化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10379 浏览:44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9)03—0058—01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艺术,含有形象、独创和策略的意思。教学艺术是这三者的结合。它是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创造性地激励学生乐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策略、手段的巧妙综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需教师运用艺术化的教学策略来体现。对一堂课来说,我觉得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力求以最优化的角度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总体设想。

一、注重开讲,提起学生兴趣

开讲也叫“课引子”、“导入新课”,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运用出色的开讲,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以这里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文而异地精心设计开讲。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一)揭示题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题,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为揭示文章的“主旨”。弄清题意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按“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步骤来板书,以形状、材料、空间地域上对所要写的桥进行了限定,规定了明确的选材范围。简洁、明了的开讲语,为学生学习课文把关定向。起到了学习的引路作用。

(二)先容作者、时代背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在理解上才较为正确。所有诗、文。大都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大都因事因时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如《父子情》一文,向学生先容舒乙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儿子,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对于老舍大家并不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曾两度旅居国外。本文是作者在父亲被迫害致死20年后写的一篇悼念文章,回忆了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反映了杰出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教育儿女的独特见解和做法。由于开讲对作者、写作背景等作了先容,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老舍的了解,而且对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既有中国传统式,又有西方自由开放式这一点自然也轻易把握了。

(三)用故事、趣事开讲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的魅力。平时可以结合课文实际,以听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愚公移山》一文时,由“铁杵磨成针”、“司马光砸缸”等故事讲起。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虽是文言文,但学生有了兴趣,学起来自然趣味盎然。

(四)注重制造悬念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开讲制造悬念,使学生急于求知,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教《食品以何处来》、《假如人的体温降低两度》等课文时,运用设问句开讲来引起悬念,由于学生天性好奇,用问号来打开新课的大门。能有效地激发求知欲,也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艺术空间。好的开讲语,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推动教学论文作用。要想把开讲语设计好,最根本的就是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开讲叫得开!叫得开课文心脏的门户,叫得开课堂的门户,叫得开学生心灵的门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我们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识,精心设计开讲语,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二、提问启发,启迪聪明

提问设计有一定的技艺教学论文性。教师提出的不足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聪明。作为教师。我们要掌握“问”的艺术,在“怎么问”方面巧作安排。一要善于把握“问”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捉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要留意变换“问”的角度,善于“曲问”,故设迂回,旁敲侧击,会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三要有意加强“问”的力度。问得过易、过泛、过繁、过死,都是力度不够的体现,也是“不启而发”或“启而不发”的理由所在。“问”得无力,学生会不思而得,“问”得乏力,学生会思而不得,“问”不即是启发,所以要力使所提的不足成为一种“可以克服的障碍”(赞可夫语)。古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我们语文教师要像高明的裁剪师一样,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提问艺术。朱自清的《背影》,要求学生理解在家庭困顿的情况教学论文下父子惜别的深情,学习围绕中心事件详略得当的写法。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提出如下不足:(1)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3)写人一般正面刻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4)本文中是什么激起你的感情波涛?这几个不足显示了课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把学生的留意力牵引到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让学生潜心思索、深入钻研。它虽“少而精”,但问到点子上了。

三、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这种艺术,以其节奏美和旋律美,创造一种令人遐想的氛围,让人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思。例如教读《白杨礼赞》这篇散文,配乐朗读,会使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将“单调”的心境移情于白杨树,去欣赏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充分感受其象征作用——象征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使赞美之情达到了——音乐的设置对抒发强烈的感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音乐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兴趣这位热情风趣的老师,它把“学”与“乐”统一了起来,寓学于乐。而想象是心灵的眼睛和翅膀,它会把古与今,天上人间,连结起来。所以主题的深化和意境的创造是水融的联系,成功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的动机跟音乐营造的意境结合起来,在兴趣的驱动下,翱翔在想象的天地。例如教授《黄河颂》,首先放《黄河颂》的歌曲,造成一种意境深远、气势磅礴的氛围。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转入诗篇学习。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作“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魅力和浪漫主义革命情怀。之后再配乐朗读,想象诗人讴歌的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感受那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澎湃,思绪超越时空,纵横千万里。遐接几千年。以而感受黄河母亲的伟大坚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博大情怀。
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语文教学是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与体现。要使学生迅速接受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同时还能得到艺术享受,陶冶情操,恰当正确地运用以上一些艺术手段,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淬火,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也使语文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