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使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34074 浏览:1579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上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它的使用有着一些误区。笔者以为,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公道地使用多媒体,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而走出这些误区。
关键词:多媒体;误区;学科特点;教学需求

一、不足的提出

多媒体的运用,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教学观念来说,她以庞大的信息量和快捷的信息切换满足了现代教育的需要,也体现了学生在素质培养过程中多层次、多要求的特点。就教学手段而言,其适应了知识更新加快、知识传播简洁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同时使教师操纵方便、学生乐于接受。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有着一些误区,大量直观形象的声音、图像喧宾夺主,充塞学生的视听,淡化了语言文字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公道使用尤其值得关注。

二、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1.脱离文本,违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现在的多媒体使用已成泛滥之势,“电灌”“机灌”现象严重,造成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的错位:夸大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讲究视听冲击,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比如,讲《祝福》,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讲朱自清的《春》,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小草以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情态,而是动画设计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这样做的实质是在语文的外延上大做文章,而忽视了语文的内涵。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主要是通过学习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两者是休戚相关的。用影视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以某种作用上说,语文课俨然成了音像欣赏课,这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和《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2.多媒体的不当使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技术便于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等形式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熟悉。但是教师假如忽视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图形图像中,就会无情地剥夺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教朱自清的《绿》,可以把“梅雨潭”的一汪碧水放映出来;教《林黛玉进贾府》浅析林黛玉的性格时,可以呈现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教《故都的秋》,可以放映一下北京的秋景。
实际上,使用多媒体只能达到对作品的初步审美要求。但是多媒体的显示让学生以为这就是作品的全部,以而在主观上拒绝对这些感性形象进行更深入的理性思索。实在,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定形的图像只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导致学生思维的萎缩。

3.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结果是在师生的交流中,加入了多媒体这个“第三者”,以而构成了“教师——多媒体——学生”三者的交流格式。知识的传递要通过多媒体才能实现,所以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多媒体的操纵和教学课件的演示。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留意的是监视器屏幕上的图像,学生留意的是接受屏幕上的图像,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变成了师与机、生与机的单向传送与接受,活动在师生间的情感因素被削弱了。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只会按键盘的机械手,学天生了热闹的看客。同时由于课件缺乏师生双边活动的及时性和交互性特点,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介入意识,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更是无以谈起。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不仅限制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而且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对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个性等人文素养极为不利。

三、公道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使用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既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又要具备灵活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学习中陶冶性情、熟悉社会、感悟人生。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就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学科的方式策略,而是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慎重选择、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形象性、综合性、人文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语文课上的现代化教学工具的选用不应该是固定、刻板、单一的方式。在深入浅析各种类型课文、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特点,以及中学使用多媒体近况基础上,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中适宜使用多媒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主要有以下这些:
(1)配乐、配音、配字幕、配图片、配动画的朗读。中学教材中有很多经典名篇,最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弥补教师个人朗读才能的缺陷。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朗读时,可以有多种形式。在听读时,可以配乐、配音、配图片、配动画、配字幕;在朗读时,可以只配乐、配字幕、配图片、配动画;在辅助背诵时,可以只配乐、配图和配动画。
运用多媒体朗读可有效地防止语文课堂中那种烦琐的讲析,让学生更多反复地朗读与品味,理解与欣赏。
(2)显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要提供背景材料,多媒体可以大容量、高速、省时地提供背景材料,而且提供的时机比较自由灵活。例如,阅读教学中涉及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很方便地提供给学生。教学《项链》时,当讨论玛蒂尔德的形象和小说的主题不能进一步深入时,教师可以插入关于莫泊桑写这部作品时的思想状态,莫泊桑的经历及小说所体现的时代的特点,有效地推动教学论文讨论的深入。
(3)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具有直观形象性、情知对称性、智能暗示性、意象相似性等特点。多媒体无疑为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通过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要强制学生有意留意接受的知识,变为无意留意而轻松获得,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理解象征作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物与志的联系把握比较困难。运用多媒体这个不足就比较轻易解决。如在教学《海燕》第4~6段描写海鸥、海鸭、在狂风雨到来之前的形态后,让学生理解海鸥、海鸭、的象征作用,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个简短的走路的动画,之后一步步地给加上眼镜、燕尾服、文明棍,学生一下子感受到象征着绅士。并且对动画中绅士挪着臃肿的身子走路的姿态忍俊不禁,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4)演示板书与总结。利用多媒体处理数据功能强大的特点,在课堂总结阶段,可以省时、高效地将整节课或整个章节的内容渐次显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性的知识结构和长时记忆。
(5)安排练习与测试。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练习,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强化记忆,通过测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为课堂教学调控提供依据。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中,这种练习与测试则更为有效。利用多媒体可以逐个或一批批地向学生提出不足,当学生回答后,计算机判定其正确情况,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相应反馈,以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掌握某种知识与技能技艺教学论文。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