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间性品质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4452 浏览:119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主体性不足上我们曾出现过失误,即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性导致教师主体性的失落。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主体,就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就成了大纲、教材、教参的活工具。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造,没有自己的声音和话语,造成了教学场面的混乱,终极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当前主体教育已由封闭的单子式主体性教育即个人主体性教育深入到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教育解决了主体性教育中师生联系难以界定的困境,以交往对话论述角度重新审视教育中的师生联系,把教育理解为交往对话行为,明确确立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共时态的主体与主体联系——主体间联系。
何谓主体间性教育?曹小艳以为:“在共存、共容的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与理解中,天生具有主体间性品格的人的过程”。以主体间性教育来看,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主体——主体”的联系,即一种主体间联系。
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但是,师生主体间有着“同等与不同等的相互性统一”。一方面,二者在人格与活动的自主性上是同等的;另一方面,教师是相对成熟的、具有某种知识、技能上风的主体,学生是尚未成熟的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技能的主体。这样,二者在教育活动中交往作用的发挥上具有不同等性。
所以,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尽管同为主体,但不是同一层次的主体。教学中学生的主体间性品质需要教师去尊重,去鼓励,去培养。

(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个人成为主体的条件,一个人在活动中不能独立自主,只会成为其他人支配的工具,丧失主体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体现为有明确的学习意识,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制约教学论文和调节,能够独立思索不足,具有独立浅析和判定的能力。
如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首先,教会学生预习。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学生预习提出要求,这个要求主要是布置预习任务,给出预习时间,还要对预习进行检查,督促学生预习。学会预习,是学生能够自我教育的初步。
其次,在学习中多让学生自我小结、自我检查、自我批改。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平时的作业、练习、测试,要以学生的自查、自批为主兼以学生互批,老师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可适当批一部分。通过自我小结、自我检查、自我批改来提高学生的自省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第三,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或做书面作业时,答案可能有时显得很浅显、很偏颇,但是只要不是错误,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尊重学生的思索。而对于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尽管和标准答案出入很大,教师也应表扬。
例如:《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不足:“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对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他们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么看?”学生的看法可能有下面几种:第一种,衬托联系,用百草园自由欢快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第二种,比较联系,用百草园自由欢快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比较,体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快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进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第三种,统一联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体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观点都应该是对的,持这三种观点的学生都应该得到表扬与鼓励。

(二)鼓励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体现为对教育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较强的学习动机,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去主动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进行过滤、吸收、融入,天生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学习能动性的人,有不懈的学习动力,能够战胜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使学习布满着聪明的挑战和乐趣。教学中如何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笔者以为应做到三激,即激疑、激趣、激智。
1.激疑,即激发疑问
疑是思之始,要想让学生去思索,必须激发起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如《春》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
师:一年四季中,我们很多同学都很喜欢春天,那大家对春天有哪些印象,都特别喜欢春天的什么呢?
学生:花,草,蝴蝶,春风……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看作者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写了春天的那些东西?
学生: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忙。
然后让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段落,认真品读,思索:作者所写的与你的感受相同吗?你还能做一些补充吗?
《孔乙己》的难点突破可以这样设计: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难点应该是,如何让学生觉得孔乙己不仅是可笑的,可怜的,而且是值得同情的,是应该同情的。否则学生就不能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情怀,当然学生也就不能真正得到教育。怎样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师:孔乙己给孩子吃茴香豆的情节,反映了孔乙己的什么性格?
生:可爱,善良。
师:人和人之间应该怎样?我们应该同情弱者、不幸者,还是嘲笑欺侮弱者、不幸者?
生:同情。
师:我们应该同情孔乙己吗?假如我们身边有孔乙己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同情他,理解他,能帮助的话,伸出援助之手。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去理解鲁迅,感受小说的批判色彩。
2.激趣,即激发兴趣
(1)激发学习的兴趣,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案例设计,尽量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如《与“害羞”说再见》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案例可以这样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
老师扮演一个害羞的人,给学生上课:讲课时不敢正视学生,手足无措,假装讲不下去。
问学生感觉如何?
请学生评价:让人不舒服,感觉很难受,讲课效果很差。
老师自己补充:学生不喜欢,可能被校长解雇,失去工作。
心理测试:“我”是一个害羞的人吗?
编制一张心理测试表:害羞量表(略)
师生交流:你觉得哪些同学是害羞的人?为什么?
学生说出一些同学名字,再问这些同学是否承认自己是个害羞的人。
继续讨论:这些害羞同学好交往吗?你了解他们吗?
多媒体展示:什么是害羞?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关于害羞心理,认知害羞心理,进行认知教育。多媒体上展示这些内容:关于害羞心理的描述:害羞是常见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联系的正常进展。有害羞心理的烦恼及理由。害羞的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气质性害羞;第二种是熟悉性害羞;第三种是挫折性害羞。
“害羞”心理能突破吗?如何突破?多媒体展示突破的策略技艺教学论文。
多媒体展示:害羞很普遍?美国两个顶尖的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博士和林恩-汉德森博士的一项调查显示,以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以为自己本质上是一个害羞的人的美国人以40上升到50。另外有40的人表示自己曾经很害羞;15的人表示自己在特定的场合(例如约会)里会害羞。
多媒体展示克服害羞的8个策略技艺教学论文。
给害羞同学一分钟的时间说话。内容是向害羞宣战的宣言。
(2)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激发阅读的兴趣。如《春》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这篇散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景图,描绘这幅春景图得力于作者对春的细腻的感受,同学们对春天的感受是什么呢?和朱自清先生的一样吗?我们先来看这篇课文。
《故乡》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小说中的“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相距两千多里的故乡,本该很兴奋很亲切,但是“我”回到故乡后,看到的景,碰到的人和事却让我兴奋不起来,相反却感到很郁闷。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课文。
3.激智,即激发聪明
做一个有聪明的人,能动性才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而是有主见的。聪明比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聪明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对策,教给学生学习策略。这一点,古人老早就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培养学生的交互性

哈贝马斯以为,人类的有着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作起点,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形式上是双向交互的。
教育活动中的交往主要以对话形式出现。对话不依靠任何一方,不受任何一方制约教学论文,对话有着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纯粹的主体——行为的发出者已经不有着了。因此,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同等的对待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地与教师交往的能力,通过同等的交往使得交往双方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认可、相互理解的联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看法、熟悉。另外,通过同等交往,使学生的主体性既不受到压抑,也不会膨胀。
交互性离不开合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非常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最好的就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师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实践中培养合作能力。
(陈慕苏州大学教育硕士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中学21516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