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5-04-11 点赞:31243 浏览:1447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姓“语”,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也要密切关注语文本体,以提升学生的言语水平为目标。课堂练习的功能越多,课堂效率也就越高。要想实现“多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整合上下工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趣味性的课堂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介入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味;多功能;趣味性
课堂练习是教师设计的以学生为练习主体的课堂作业。它具有、启迪、发现、尝试和巩固、熟练等多项功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堂练习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俗话说:“光教不练假把式;光练不教傻把式;边教边练真把式。”可是即使是真练,其结果也有优劣之分,因此,怎样做到练习的好把式,强化、优化课堂练习,应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是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重要突破。
1 凸显本体,散发“语文味”
语文课姓“语”,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语文课探讨的是语言艺术,所以,语文课,语言是根,是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要想让语文课散发浓浓的“语文味”,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也要密切关注语文本体,以提升学生的言语水平为目标。
二年级上册《回声》一课第一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似乎一个大月亮。”围绕这句话,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读句子,在图上指出来哪里是“半圆的桥洞”、“水里的倒影”。理解词语。
(2)这“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你发现了什么?用上“似乎”说说自己的发现。书上是怎么写的?读出惊喜。
(3)修改句子:什么似乎什么,这样的句子叫比喻句,我们平时写日记或者写文章假如也能用上一些比喻句就会让文章变得很生动。我这里有句话是平时同学们日记里的句子,你能把它变成比喻句吗?
出示:星星挂在天上。
星星挂在天上,似乎( )。
(4)用“似乎”造句。
这个练习不是简单地读懂句子,而是在朗读中发现语言特点,在遣词造句中运用语言。并在修改句子中,指导写作。练习的出发点、过程、归宿始终捉住词句不放,扣准语言练习,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2 加强整合,实现“多功能”
课堂练习的功能越多,课堂效率也就越高。要想实现“多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整合上下工夫。

2.1 能力整合

学生的语言进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如何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整合,使一个作业内容承载尽可能多的功能?
如在学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在了解了茄子和冬瓜的特点后,出示南瓜和西红柿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后完成这样一道作业题:
学习小燕子的观察策略,填一填:
菜园里,西红柿( )在枝上,南瓜( )在地上。屋檐下,燕子妈妈问小燕子:“你到菜园里去,看看西红柿和南瓜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去了,回来说:“西红柿的样子是( )的,南瓜的样子是( )的,西红柿是( )色的,南瓜是( )的;西红柿的( )是光滑的,南瓜的( )上有小刺。”
这个练习题,既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又温习巩固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融多项能力为一体,实现了语文的高效性。

2.2 目标整合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出要在课堂练习中进行有效整合。如学生在学习《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
当你听到四季的风,看到飞舞的云,
你可知道那是他(呼出的气味)
当你听到隆隆的雷声,
你可知道那是他(发出的声音);
当你看到灿烂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
你可知道那是他的(眼睛);
当你看到东、西、南、北四极,
你可知道那是他的(四肢)在为你指引方向;
当你奔跑在辽阔的大地上。
你可知道你是在他的(肌肤)上玩耍;
当你看到那奔流不息的江河,
你可知道那是他的(血液);
当你欣赏那茂盛的花草树木时,
你可知道那是他的(汗毛)变成的,
当你看到那滋润万物的雨露。
你又何曾知道,那是他的(汗水)化作的呢!
他的名字就是(盘古)
他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了(大地),献给了(人类)。
a、自己试填
b、指名填空
c、配乐朗读
d、谈谈感受
这一练习我是以诗化填空的形式出现的,配上了煽情的音乐。学生在填空与深情的朗读中。一复现巩固了描写宇宙美丽的词语,加强对词语的积累。二让学生明白了这些美丽的景物原来是盘古身体的某一部分变成的,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三呈现了盘古为了宇宙,为了人类牺牲、奉献了自己“整个身体”的悲壮,让学生为之深深感动,产生敬佩之情。真可谓“一箭三雕”。

2.3 学科整合

各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当然也有自己个性化的作业形式。语文学科如能整合各门学科的作业上风,必定能极大丰富自身的作业内涵,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在学习了第三册《识字一》里的几组描写秋天的成语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画一幅秋天的图画,看看《识字一》里的哪些词语能表达你这幅图的意思,把它们写在你这幅画上,第二天全班交流展示,学生一个个兴味盎然地先容了自己的画,并朗读了配上的词语,在这过程中,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活学活用了。
3 变换形式,讲究“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靠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富有趣味性的课堂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介入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了《笋芽儿》一课后,布置学生再人情人境地读读文中不同角色的语言,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公道想象,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让全班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练习,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和最佳编剧等奖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又如浙教版第十册《秦始皇兵马俑》一文,在学第三自然段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可辅以这样的练习:
军事家:画、摆军阵图
文学家:探讨作者观察顺序、写作顺序
导游:练说导游词
播音员: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
有共同理想、兴趣的学生,可以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安排,是真正以学生的兴趣出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学得更投入,学习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