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读写听说”中“说”之地位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31740 浏览:1459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本文对语文教学现象和日常生活需要以及“读写听说”联系的浅析,以为应该重视“说话”教学,提高“说话”能力培养的地位。
关键词:语文 阅读 写作 听话 说话 地位
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程,在不同年龄段都要学习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低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里写道:“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以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目的和《大纲》都夸大了“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但都没有明确阐述“读、写、听、说”之间的地位,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个不足: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到底谁更重要一些?以字面作用上来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四者都一样,即读、写、听、说“同等重要”;二是按照排序习惯,“读”最重要,
“写”次之。“听”再次之,“说”为最次,即“重要递减”。假如按照这两种说法来指导教学实践的话,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夸大“同等重要”,实际不能同等对待

假如说“读、写、听、说”在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里夸大同等重要的话,那么在实际教学和评估中应该同-等对待,可是我们的教学和评估现实却不能同等对待,失之偏颇,产生“同等重要”不能同等对待的现象。

1.教学不能同对待

假如夸大“读、写、听、说”同等重要的话,那么就应在教学中同等对待,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只偏重于“听、读、写”,而忽视了“说话”能力的培养,降低了“说话”能力培养的地位。
不可否认,“读、写、听、说”都是语文的教学内容,这四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语文培养的目的。假如按照“同等重要”的说法,那么应该在教学组织上和实际练习上,都应该同等对待,使学生获得均衡的进展。可是我们的教学事实恰恰不能同等对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
“说”的多,或者说是学生“听”的多。一节课下来,只听老师讲呀讲,口干舌燥,学生听呀听,昏昏欲睡。无论是在课堂上听课,还是课外辅导,只听老师“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学生只有听的权力,唯有不听不明白,所以才有
“填鸭式”、“满堂贯”的不满;二是“读”的多。无论哪位语文教师上课,都会自己读、或学生朗读、或默读、或精读等。总之,读的很多;三是“写”的多。笔记要写、日记要写、作文要写、作业要写、考试要写等等,总是不停地写,似乎语文能力就是写出来的;四是“说”的少。在课堂上,除了老师提问和讨论外,学生很少有机会说话。在师生谈心时,也是教师的道理一大堆,学生唯有不停的点头表示赞同,说话的机会却很少。总之,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正式场合获得“说话”的机会少得可怜。以教学现象来看,固然夸大“读、写、听、说”同等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同等对待,降低了“说话”能力培养的地位。

2.评估不能同对待

假如夸大“读、写、听、说”同等重要的话,那么在实际的考核评估中应该同等对待,但事实上不能同等对待,只偏重于“读”和“写”,而忽视了“听”和“说”能力的考核。
众所周知,语文能力的考核方式,以古到今,都只是用一份试卷,在规定的时间内让考生在“阅读”时“写”上答案。答对的越多,得分越高,就说明语文能力越强。考试的内容由汉字注拼音、拼音注汉字、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问答题、阅读理解题和作文题等组成。但无论考什么样的内容,考生都只能用“读”和“写”的能力来完成考核,根本用不着“听”和“说”。由此,以小学生变成大学生是靠“读”和“写”来实现的。“听”和“说”全都不考核,这说明“听”和“说”的能力并不重要。在这种考核评估方式的指挥下,语文教学只能重视
“读”和“写”,“听”和“说”弃之而不顾,更无视
“说话”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

3.《大纲》不能同等对待

假如“读、写、听、说”在语文教学中同等重要的话,那么在《大纲》里就应该明文规定。我们来看看《大纲》是怎样规定的,《大纲》中“教学目的”里写道:“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突出的是“阅读”;《大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按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顺序标注,其中“阅读”的要求有8条,“写作”的要求有6条,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有9条之多,而“口语交际”的要求只有4条,这些都说明重视的是“阅读”和“写作”。《大纲》里“教学中要重视的不足”只字不提对“说”的重视。《大纲》里的“教学评估”固然写到了“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但没有对“口试”作硬性的规定,所以在实际的评估中我们只重视“笔试”,以而忽视了“口试”中“说”的能力的评估。《大纲》的附录一、附录二中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夸大的也是“阅读”。由此可以看出《大纲》对
“读、写、听、说”也不能同等对待,很轻视“说话”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

二、夸大“重要递减”,不符语言规律

假如说“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量是按照这一顺序递减的话,那么只符合上述重“阅读”、“写作”,轻
“听话”和“说话”能力培养的教学现象。但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能力令人心情沉重,培养出来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违语文教学的初衷。

1.夸大“重要递减”,不符生活实际

“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量假如是递减的话,那么我们只能注重“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轻视“听话”和“说话”,尤其轻视“说话”能力的培养,导致“说话”时语无伦次的尴尬。
经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说话”更重要一些,也更为普遍,一般人“说话”的机会和时间要高于“阅读”和“写作”。平常见面时相互问候一下,也用不着“读”和“写”;在谈判时也是通过双方“说”一致后才“写”成相互承认的文件;在法庭上辩论时也是通过“说”才能澄清事实,主张权利。最近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林润惠在《我们的高中生为啥不会说话了?》一文中感慨:在招生口试时,令人失望的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高中生似乎不会说话了。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口头表达能力差。口试所提的几个不足,给考生回答的时间是8分钟,不少学生只用了三四分钟便结束,最短的仅用了几十秒。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表达不能展开,偏离主题,三言两语便草草完事。本人也碰到一些中技生在口试时回答不足的窘境:问:你是××地方的人吗?答:是。问:请你简单先容一下自己。答:我是……,哦,我叫×××,然后……然后……然后……不能“语音清楚,语句连贯,条理清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还有我们的国宝级运动员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面对镜头时只会说一声“感谢妈妈”,别的话都不会说了。以这里可以看出,按照“读、写、听、说”重要量递减来培养学生,结果都不会说话了,至少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这与日常生活不相符,有违语文教学的初衷,这也是不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