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请关注细节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30192 浏览:14276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细节,可以通俗地解释为细枝末节。生活中,人们很少关注它。比如,评价一个人,看大节就行了;评价一件事,方向对就可以了。当然,对人和事的评价不在意细节也许是件好事情。但让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思想也影响到了我们一些老师,以至于部分老师在课堂上也不在意细节的东西。细节真的不重要吗?不!至少在课堂上需要我们关注!请看这几个例子:
例一:老师在指导同学们学完“蝴、蚊、态、趣”等生字以后,领着大家玩找朋友的游戏。游戏开始前,老师先把每一个字都按声旁、形旁分开,并分给不同的同学,然后让大家按声旁和形旁站成两队,哪两个部分能组成一个字,他们就是好朋友。
游戏开始了,同学们在短暂的热闹之后,马上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兴奋得站到了一起。并把字卡举得高高的。老师问同学:“找对了吗?”全体同学齐答:“都找对了。”于是,老师带领大家向参加游戏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真的找对了吗?假如以字的组成部分来说,的确找对了,但我们来仔细看看:“趣”是半包围结构,但学生站成了“取走”。
“态”是上下结构,学生们举起来拼在一起的字是“心太”。
“驶”是左右结构,学生们站成了“史马”。上课的老师没有留意到这个小小的细节。学生继续汇报:
我是“文”,我是“虫”,我们俩合起来读“蚊”,蚊子的“蚊”。
我是“心”,我是“太”,我们俩合起来读“态”,态度的“态”。
例二:老师在同学们学完生字后,领着大家玩“打牌”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两个学生每人一摞生字,举起一个字读一个字,谁先把牌出完,且没有错误,谁就取得胜利。其他同学当监管员,看看谁读错了。游戏开始了,两个孩子你举一张,他举一张,读得热火朝天。且慢!你看:那个学生举起的卡片不是对着同学们,而是对着台下听课的老师。
例三:老师在用抽读卡片的形式让同学们温习生字,瞧!老师的手几乎把生字都挡住了,学生们却凭借着剩下的一半读得声震云霄。
例四: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一小组的同学把生字贴在相应的图画上,比比哪一组做得又对又快。过了两分钟,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喊:“老师,完了!”老师对她点点头,转身一看,黑板上的一组同学也贴完了,马上兴奋地说:“哦,你们也完了!”台下一片哗然。
例五:老师在教学与动物有关的一组生字,哇,好热闹的一组幻灯片:这一张带拼音的字是黑体,下一张不带拼音的字是仿宋,第三张出示的词语是隶书,嘿!还有一些斜体字呢。
看看这几个被我定格了的案例,我敢说,再没有人会说它微不足道。我想:假如老师关注一下字的结构,关注一下书写的规律,他就不会漠视同学们站的位置和说的顺序;假如老师把孩子们的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放在心上,就不会那么随意地捏住卡片的大半边脸;假如老师略微讲究一下课堂语言,就不会引起台下的一片哗然;假如老师能想到,低年级的孩子正是练习写字的关键时期,需要标准的楷书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不会出现这各类字体的大拼盘。
值得一提的是,下课后,我问这位老师:“你看到了吗?一个打牌的学生举起的牌向着台下听课的老师,对牌上的字其他学生一个也没看见。”没想到这位老师却说:“我看见了,但没有想到去纠正她。”“没有想到去纠正!”——她的话让我默然。
为什么没想到去纠正呢?最直接的解释是:由于老师忘记了两个学生汇报的对象是谁,忽略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是学给自己的,不是演给老师们看的。假如明白了这个不足,我想,就绝不会出现这样的细节疏漏。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了几本文学名著的经典描写:《红楼梦》第四回,写凤姐出场是这样描写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两句简单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凤姐泼辣的性格以及在这个庞大家族中的地位!可谓神来之笔!巴尔扎克先生在《守财奴》中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极真个守财奴形象:葛朗台在临死的时候,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嘴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了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中,这一下送了他的命。女儿亲吻着他冰冷的手,他却说:“把一切都照管好,到那边来向我交账!”我想,这入木三分的出色描写,让葛朗台最后定格于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任谁也不会忘记守财奴的那份贪婪!
好的作品由于细节而流传于世,出色的课同样也由于细节让人难忘。孙建峰老师在《最大的麦穗》一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王崧舟老师在《草船借箭》中对诸葛亮的笑的浅析,靳家彦老师在大会场讲课时写在黑板上的大大的字,会使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听课的老师都久久难忘。
细节虽小,但我们的课堂就是由这样无数个细节构成的。所以说,不要小看那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它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是对老师们教育理念的真实校阅阅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