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非语言因素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21008 浏览:946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过程,实在质就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注重的往往是课堂语言的音量高低、发音正确和逻辑联系等,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也是不应该忽视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重视言语的信息传递,而忽视了用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传递信息。教学最中心的不足是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教师的课堂语言假如辅以恰到好处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眼神交流、体位变化、姿势体态等。便可以更自然地有效表达,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面部表情是学生接收到教师最直接的肢体语言,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倍感真诚、亲切,没有压迫感;脸部表情传达热诚、欣赏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布满自信、精神振奋;教师和颜悦色地上课也能带动学生欢快的情绪,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相反,教师假如板着面孔,皱着眉头“讲课”,就会压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奋状态,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一旦面部表情流露出教师的厌恶、烦恼或放弃的信息,就会使学生灰心、失望、自暴自弃。
教师做手势不仅有夸大、示范的功用,还能比言语更清楚地表达教师的意图,起到鼓励或制止学生的行为的作用。例如:食指放于唇上表示“安静”,高伸食指、中指表示“成功”,竖起拇指表示“很好”、“了不起”等。教师的手势是一种“表演”的工具,可以指示人、事、物,也可以表达形状、大小和动作。教师可借助手势,牢牢捉住学生的留意力,手势的公道使用能够更正确地、更生动地完成教师信息的传递。
眼神是人与人之间最简洁、最清楚、最正确的信息传递,利用眼神的接触,可以拉近师生的间隔。这是一种重要的肢体语言交流,很少有其他肢体行为比眼神接触更能传递信息的。曾读过这么一段话:“教师的眼神是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贮满了父母般的慈爱,在严肃中包蕴着爱意,在安静中传递着温柔;教师的眼神是一杯香甜无比的琼浆,不断地流进学生的心田,温暖了一颗颗纯洁的心灵,让他们以中得到了前进的气力,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师生直接的眼神接触,可用以转变学生的行为,有效地帮助学习分心或有不良学习行为的学生拉回留意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经常扫视整个教室,并与每个学生进行眼神接触,既能有效地驾驭课堂,又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反馈。但要留意的是,教师要掌握好眼神接触的度,假如长时间注视学生,学生可能会心生警惕,失去眼神交流的效果。
体位是指教师与学生交流时的身体位置。当你转变与学生之间的间隔来与其进行沟通时,也会转变学生的介入情绪。在教室中,身体的空间传达着师生的沟通。假如教师身体与学生间隔较远,就无法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人际联系,会影响教学效果。适度地在教室中走动,并经常变换所站的位置,使每位学生都有与教师身体接近机会,能增强整个班集体的向心力,让学习不专心及有不良学习行为的学生找不到走神和看其他书的机会。
“姿势体态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躯体和四肢动作来传达或辅助传达与教育内容相关的信息的活动。”主要包括教师的站立姿态、行走姿态和坐态等。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而教师在课堂交流这一特殊的环境中的站、走、坐的姿态,又有了比一般场合下更大的作用。明白其中的道理轻易,但能真正做下来却不那么轻易。有的在平时站、走、坐的姿态都很不错,但一上讲台就感到别扭,或者僵在那里,或者战战兢兢,竟不知如何站、走、坐了。教师站在讲台上,身要正,脚要稳,头要平抬,挺胸收腹。只有这样,才能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风度。教师假如想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多地交流,就必然要走动。如:打铃了,教师以门外走进来,踏上讲台,表示“上课了”;教师以讲台上下来走近某学生,表示鼓励学生发言或提醒他留意听课等。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什么目的、传达何种信息的走动,都必须自然大方,徐步而行,与课堂教学气氛相协调,合乎教学内容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靠的是教师专心去适应自己的角色,端正自己的态度、态度,不断学习掌握新的交流技艺教学论文,才能成功地发挥其主导作用。我坚信,经过我们专心的努力,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姿多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