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聪明天生语文教学资源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33269 浏览:156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人说,教学就是即席创作,语文教师假如能灵机一动地捉住眼前人、事、物等提供的信息,进行巧妙利用,即兴发挥,那我们的教学将天生鲜活的资源,布满着聪明的灵动,创生出一种无法预约的出色。

一、生活是源,信手拈来皆能“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本作用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分歧有教育的作用。”教师应留心生活,敏锐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即兴地发挥,聪明地弹拨,创造性地利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珍贵资源。
1 因时而“兴”。人们的思绪,时常受到“时”(时光、时序、时节、时代等)的启发。陆机在《文赋》中曾说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草长莺飞的春天,蓝蓝的天上鹞子飞舞,领着学生走到郊外,满眼的春色触动学生不禁念起一首首描写春景的古诗。接着孩子们在自己的鹞子上用诗意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一个个鹞子伴着春风飞上蓝天,此时孩子们的心中又酝酿起很多放鹞子的故事与感想。“情动而辞发”,最后书写放鹞子的作文已是“不吐不快”了。四月一日,西方传统的愚人节也走进了国人的生活。这个特殊的节日令人兴奋。也触发人的灵感。于是,悄悄告诉几个学生,让他们想办法编造一些善意的谎言,看看同学的反应。于是。一组组对话应运而生,口语交际的练习在不着痕迹中完成:一个个故事出色纷呈,写作的题材信手拈来。
2 因事而“兴”。美国哲学家赫舍尔在解释有着的作用时说:“最高的不足不是有着。而是对有着的关注。”
某一天的早读课上,忽然有人发现了掉在地上的一只壁虎,学生随性体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教师捉住这一点,随机进行了一次观察作文的练习。有学生来反映班级“小书屋”的书失窃了,那就让学生先去浅析理由,写出一、二、三等一些;再去讨论一下如何管理小书屋,写一则建好班级图书角的倡议书:然后进行图书管理员的竞选;最后开一次“小书屋伴我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演讲。这样的处理,不仅解决了生活中的偶发小事,也更多渠道地练习了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教师还可以不露痕迹地制造一些偶然,或创造性地利用一些常规事件,使它们都成为语文教学最生动的生活资源。
3 因境而“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触景生情,情由境生。一种事物、一种环境、一种氛围,都可使人产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生发很多灵感,使之成为一种动态的最具生命感的教学资源。
拔河比赛胜利后,学生群情激动,难以平静,无法进入下节课的学习,那就不妨趁热打铁,因势利导:(1)写写可用哪些词描述当时的场面,(2)用一句话描述自己此刻的心情,(3)写出和“团结就是气力”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语句。世博开幕,用词串描写盛况,用一句话表达心情;宜兴争创国家环保城市,却看到某处草坪被践踏,随机让学生设计公益广告……在情境中运用,在情境中教学,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二、课堂为本。处变不惊都是“机”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教学活动是一个布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
1 兴奋点,投其所好。在上《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时,教者发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嬉戏打闹,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表演导蜜鸟和蜜獾互惠互助的过程,心中不由一阵窃喜,这班学生特别爱表演,于是教者索性转变教法,让学生排演课本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不仅依托课本运用了课本中的语言。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在学生轻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2 出错后,对症下药。课堂,应该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是他们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基石,教师要善于利用,化错为“源”。在上《爷爷教我学汉字》一课时。教者要求学生再列举几个形声字,学生列举了“澡”,并组词“干澡”,教师针对这一错误让学生列举了“澡”的形近字,“燥、躁、噪”,然后组织学生仔细分辨,进一步加深了对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声”的熟悉。错误也能成资源,教师的机智,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也促使学生在错误中得到学习。
3 生疑时,因势利导。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对同一不足,同一种事物,熟悉也不一样。当发现学生在某一不足上普遍有着疑惑时,教师就可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变换适当的教学策略。如在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文时,一学生提出,既然是送好友,为什么变成了写西湖美景?针对这一不足。教者没有敷衍了事,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作者想用这西湖美景挽留好友;有的说,正好途经,即兴创作,赠诗一首;有的说,这美丽的景色。无边的莲叶象征他们的深情厚谊……课堂上议论纷纷,思维与思维碰撞,思想与思想交流,究竟标准答案是什么,已显得不再重要。
4 局限处,借题发挥。教科书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教材总有它的局限之处,我们要灵活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进展所用。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课始,教者本想直接讲鲁班与三叶草的故事,后即兴改成“锯子的自述”,看似与正题无关,实际上是在为步入正题作铺垫“滑行”。下面教学时。就围绕“
的自述”展开,以第一人称的口气,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间隔。在阐述了教材的实例后,又进行巧妙的拓展,请学生再列举自己课外所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例子。引导学生到课外学习探讨:让学生自己发明设计一件仿生物,进行产品说明先容,开展新型仿生产品发布会。活用教材,借题发挥,这样的课堂是开放而布满活力的。
作者先容: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