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助读资料筛选对策例谈

更新时间:2023-12-19 点赞:21390 浏览:955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编者按: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资料搜集已不再是困难,但随之而来的不足是如何在浩瀚的文海中筛选出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材料。本刊2008年第4期刊载了雷林宙老师的《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对策》,很多老师受到启发,纷纷撰稿讨论这一不足。本期我们刊发三篇,其中李琳、钟菊莲《语文阅读教学助读资料筛选对策例谈》弥补了雷老师的观点与对策;颜碧伟《〈滕王阁序〉教学设计》开篇导入助读材料的运用,将学生的阅读目光聚焦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垂不朽”的赞叹中;刘丹妮老师运用通俗文艺中的经典画面与故事了帕斯卡尔的“人”的哲学命题。两篇教学设计都恰当运用了所选材料。

一、一封家书引争议

教学现场再现:
师:父亲用了很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语,那傅聪能不能走出阴影呢?
(课件大屏幕出示资料:傅聪,1954年赴波兰留学。他以辛勤的劳动赢得了“有分量的大师”的评价。美国《时代》周刊誉他为“当今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师:这封家书,父亲有没有想到它的作用啊?
(课件大屏幕出示资料: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assip(闲聊),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我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一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傅雷家书》)
师:那么同学们就写几句话说一说自己阅读这封信后的感受。可以参考这样的开头:谢谢您,傅老先生……
(学生写作)
师:写好的,我们交流一下。
生:谢谢您,傅老先生!您的谆谆教诲让我感动;您的爱子之情让我羡慕;您的真诚让我铭记。
生:我知道固然他有时因追求完美严厉得可怕,但以这封信中,他博大深厚的父爱,给了孩子多少气力啊。
生: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父亲的心,一个天下父亲都一样的心。
师:是啊,天下父亲都一样的爱,如山一般的爱。
(板书:父爱。下课铃声响起。)
师:每个父亲爱的方式不同,但是,爱是一样的。我的父亲也一样,这本厚厚的日记是我当教师的父亲整理的,还有照片后面的说明,我每次翻起都难以平静,请看大屏幕。
(课件大屏幕出示资料:黑白照片及照片背后的文字,伴随着舒缓的钢琴曲,出示一些图片画面,然后定格一段文字:……1974年,儿子出生,产房就是家里九平方米的屋子,接生婆就是隔壁余公义的母亲。没有分娩设备,好在还顺利,母子平安。假如难产或者产后大出血,那真是束手无策,很后怕,也很后悔。那时没有经验,太年轻了……)
师: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既要学会坚强面对人生中的低潮,更要以亲人的话语中领会深深的关爱之情。
以上是笔者在市优质课评选现场听《傅雷家书》一课整理的实录片断,不久看到了教育网“三言两语”和“月落”BLOG博主对该课引用自己父亲的家书进行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评价:
……遗憾的是,执教老师课堂灵活度还显得不够,在倒数第三个环节中,那个学生布满深情的朗读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傅雷家书》,更重要的是此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假如老师顺势结束,整个课堂就是让学生在回味与思索中结束的,可是老师没有结束,而是拖堂先容了自己父亲的家书,再总结课堂。看上去加上这两个环节似乎流程更完整,可是让人产生疑问的是,拿出自己父亲家书的目的是什么?能够加深学生对傅雷的理解和爱的感受吗?恐怕只是一点无实用价值的点缀罢了,而这个点缀又是以拖堂为代价的。——三言两语
……家书中的家书,让我重温了一次亲情的感动,如三月的春风,沉醉在课堂中而不愿醒来……——月落
面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筛选了其他资料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达到很好的效果以后,教师这份家书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呈现?人们看法不一。这个案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筛选阅读教学助读资料的重要量与复杂性。

二、阅读教学资料筛选误区

在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引领下,部分学者提出“用教材教”的观点,夸大教材的示范功能。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观念上的变革是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理念的具体体现。很多教师大胆延伸,大量引用资料进行助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但是细细体悟可以发现,不少教师追求的是“形”的转变,而忽略了“质”的转变。他们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延伸助读的思想,为引用资料而引用,把助读这一环节当成课堂革新教学论文中的一个标签,导致语文课堂资源的浪费。
1.追求形式。筛选资料要以有助于文本阅读为目的,以有助于联系课情与学情的实际构建教学为宗旨。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于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忽视学生的个性阅读,或出示大量精美的图片,或不管是否需要堆砌名言警句,或展示晦涩难懂的文学评论;更有甚者,借助现代媒体把优美的散文或小说变成电影。其课堂实际收效甚微。
2.脱离文本。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有的教师由于对资料筛选理解片面,解读文本时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学生未曾领略文本,甘苦未知,就大谈课外,阔论感受,使学生变“未知”为“无知”。这不仅造成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长期如此也将影响师生和谐教学环境的创设。
3.忽视学生。对学生进行学情浅析是一项重要的课前准备。备课时有些教师往往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所选资料不能针对学生的“困惑点”或“兴奋点”,课堂就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阅读教学资料筛选原则

1.植根于文本。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不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语文的本体,遵循语文阅读的本色。资料助读必须以文本出发,以立足文本为基本条件。在阅读理解需要的条件下,尽量做到简单易懂,真正做到增进学生的积累和感悟,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并推动教学论新教学论文。
2.围绕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策略三方面的内在统一。教师课前应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楚、理性的思索与安排,这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资料的引用,必须遵循教材的总目标。
3.尊重学习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孙绍振教授指出,作为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出色。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出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让出色绽放光彩。
4.符合课堂实际。在筛选资料时,我们还要选择引用资料的时机和分量,掂量资料的难度指数,做到适时适度。还要讲究灵动性,可以根据课堂反馈的情况,及时转变预设,可以取消准备的资料,选择新天生的有价值的不足进行必要的知识补充。

四、阅读教学资料筛选对策

阅读教学资料的筛选一般都出现在教师备课阶段,当然也有基于课堂实际情况课后再补充的情况。

1.筛选前期“吃透两头”

“两头”即教材和学生。
(1)研读教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对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解读文本,创造性地利用文本进行教学活动,做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
例如,孙绍振教授先容他听的一堂教学《木兰诗》的公然课:“授课老师先放美国那个《花木兰》的动画片,然后放我们中国的连环画,放完了就集体朗读了一番,然后就讨论花木兰。这就到文本了,但他文本和前面放的《花木兰》有什么联系,他完全忘记了。”可见,授课教师根本就没有仔细研读文本、设计教学,这就让人觉得他设计的多媒体助读资料毫无作用。孙教授说:“开头的多媒体体现的是美国的花木兰。假如提出不足,美国人理解的花木兰和我们中国经典文本里的花木兰是不一样的,就有了矛盾的浅析对象,但是教师什么也没有做。”像这种没有吃透教材致使助读资料画蛇添足的现象不少,所以,教师阅读一篇作品,必须与其他相关文本互相联系、对照才行。其他文本犹如一层栅栏,能够添加、筛除或过滤信息。吃透教材后设计的课堂才能带来清楚的元素。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