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教学 提升母语文化素养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4276 浏览:119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汉语作为母语面对着严重的危机,大学生的母语阅读、理解、使用能力亟待提高,大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母语素养
优良的素质要靠教育来培养。我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说:“教育应当继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进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大学语文在提升大学生汉语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家园的必修课程。
解放前大学语文是大学必修课,又称“大学国文”。在20世纪20年代的高等院校,很多一流名师,如钱穆、朱自清、徐中玉、沈以文等,都以事过大学国文的教学,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作出过重大贡献。因此,大学国文在当时备受关注。这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首先,德先生与赛先生已随“五四”浪潮进入中国,“科学救国”只是当时主旋律之外的微弱伴音,奏出强音的还是“文化救国”、“思想启蒙”。作为文学家的胡适,哲学家的张君劢、吴稚辉等,都曾踏上仕途。“学而优则仕”,在当时主要不是学习科技知识,而是经史子集,西学东渐之后衍化为文史哲学,由于这些更贴近现实人生,更能“学以致用”。20世纪80年代,大学语文开始在全国部分高校开设,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语文的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大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1.大学语文的边沿化

《光明日报》2004年2月13日曾刊登了一篇题为《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的报道,真实地描述了大学语文面对边沿化的尴尬境地。大学语文教学固然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被抬高到很高的地位,大多数理工科院校也开设了这门课,但实际作为所谓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大学语文的课时在缩减,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兴味索然,或只是当作其他课的调剂,大学语文教师在高校处于边沿地位,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在滑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生计的催迫下,学生重理工、轻文科,重英语、轻中文,母语面对严重的危机。

2.大学生对母语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亟待提高

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纽带,可大学生对母语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令人堪忧。如南京某高校2005年写作期末考试有一道作文题:请以“开卷有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参加考试的126人中,有28人将“开卷有益”理解为“开卷考试有好处”,并列举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极力呼吁开卷考试。又如有的学生不了解“众目睽睽”是贬义词:“今天下午学校举行了颁奖大会,班长在众目睽睽之下上台领了奖状。”在每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都能发现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对所参考的文献内容缺乏应有的理解能力,尤其是一些古文献中的关键的句意因古今词义的不同经常被误解,对文献的概括能力也有待提高。

3.大学生使用母语的能力亟待提高

母语是民族的灵魂,铭刻着民族精神生活的痕迹。解放前的大学生的语文功底和学养水平普遍高于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在当时的中小学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学,尤其四书五经是必读书目,大部分学生以小就熟读熟记《论语》、《孟子》、《诗经》等,“半部《论语》治天下”,吟诗作画被理解为人生至美之风景。尽管当时还未提素质教育,但高等教育特别重视大学国文,并将此作为提高人文学养的基础。李四光、钱伟长、华罗庚、钱三强、苏步青等老一辈大科学家,其国文功底之深厚,人文学养之完备,是后来的科学家们难以望其项背的。反过来,扎实的国文功底也是他们成为大科学家的基本条件。可近年来,在“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人文”的风气影响下,大学生驾驭母语的能力出现了滑坡的现象。用字(词)方面,他们经常读错字。如在近几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有的学生经常分不清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声母的区别,常将“伤、商”读成“桑”,将“湿、诗”读成“思”,将“支、之”读成“资”等;分不清鼻音n和边音l,例如“南”和“蓝”,“灵”和“宁”,“老”和“脑”不分等;不能分辨鼻音韵尾n和ng,如“陈、沉、晨、尘”和“成、程、承、呈、诚、城”不分,“民”和“名、明、鸣”不分,“船、传”和“床”不分等;将“钵”读成“本”,将“莠”念成“秀”,将“绽”念成“定”,将“臀”念成“殿”等等。经常写错字。如将“寒暄”写成“寒喧”,将“行李”写成“行礼”,将“一如既往”写成“一如继往”,将“印象”写成“映象”,将“既然”写成“即然”,将“精湛”写成“精勘”,将“自力更生”写成“自立更生”等等。还有的学生交来的大学语文作业中,在每道问答题的答案前都附上“解:”,令人哭笑不得。用句方面,有时不考虑具体的语境,用句随便,弄巧成拙。如有的学生在《助学申请书》的结尾附上:“请亲爱的老师可怜可怜我吧!”在求职信的写作中,有的学生在开头这样称呼招聘单位的领导:“亲爱的××公司经理大哥”,贸然称兄道弟;有的学生希望对方能尽快给予口试的机会,在结尾写道:“请您三天之内给我答复,否则……”,俨然成了恐吓信;有的学生对自己应聘的单位还不十分了解就信口开河:“我到贵公司后三个月定能转变贵公司的面貌”等等。语病较多,常出现歧义句。如“我们学校的后山上有很多杜鹃。”“采访这位优秀教师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汪老师的自行车没有锁。”“开刀的是他父亲。”“2006年,有专家在浙江、四川和福建的部分山区发现了野生桂花。”“李老师借刘老师一本《材料力学》。”等等。公然场合的表达能力欠缺。在南京林业大学每年组织的演讲比赛中,总有一些学生因表达能力的缺乏而失去参加高一级的比赛的机会,如在去年某院系的比赛中,一位口齿很清楚的女生回忆刚进南林时的感受:“……一位学长给我倒了一杯水,这杯水,盛着江苏省的父老乡亲对我们大一新生的希望;这杯水,是久旱的禾苗逢到了甘霖;这杯水,是全校师生对我们的鼓舞;……”,一共用了8个排比句,缺乏真实感,显得矫揉造作。又如每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答辩,要求每位学生用10—15分钟的时间口头先容一下自己的论文内容,大部分学生照着论文念,有的学生结结巴巴,3分钟不到就结束了,有的不知所云,极大地影响了答辩成绩。公然场合的表达能力欠缺现象在辩论赛、求职口试中比较严重。

二、将提升母语文化素养贯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1.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母语的理解能力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首先,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母语的字面理解能力,对汉语字词、语法、修辞的感悟能力。其次,大学语文可以启发学生在理解字面作用的基础上,珍爱人间真情和人生的道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的字字句句,都是以肺腑中流出而浸透着骨肉亲情;宗璞的《哭小弟》中的姐弟之情等等,这些作品都能启发学生去珍惜人间真情。爱情不足始终是大学生比较敏感的话题。爱情是美好的,无爱的人生可以说是残缺的人生。吴组缃的《菉竹山房》以独特的角度体现了一个传统女性无爱的人生历程,揭露封建传统文化对人的摧残。爱情是十分圣洁的,但过分沉溺于爱情又是十分有害的,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所描写的李杨悲剧。对大学生来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是十分珍贵的,但过分沉溺爱情会影响学业。《鹊桥仙(纤云弄巧)》中所提出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很轻易自满自足。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熟悉。如《庄子·秋水》告诉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个人的熟悉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应该囿于个人有限的熟悉而自满自足。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