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2906 浏览:88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新课改的实施的确使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教师们都会沉醉于小手常举、小口常开的气氛,满足于多媒体全方位轰炸和教师的奔放,欣赏于皆大欢喜的评价艺术。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时候,效果确实好起来吗?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学到的又是什么?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在烦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可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儿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的东西多了,学科性却丢失了。究其理由,就是我们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有着着一些与语文这门学科不和谐的现象,使我们的语文课有点“不像语文”了。有人形象地比喻:语文像个筐,什么都能装。为什么会有这种遗憾呢?
首先,没有正确熟悉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不足却有所忽视。
再者,在夸大把人文精神的熏陶与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机地统一起来时,厚此薄彼有失偏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天生性言说上,消耗在人文熏陶上,语言文字的练习淡化了,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所忽视。
防止语文课的缺失,笔者以为有必要夸大“加强语文意识,重视基础练习”,对语文教学的重心作一些必要的调整。1、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言语的感知获得作用的思维过程”,是“搜集处理信息、熟悉世界、进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必经的过程。简而言之,“读懂了”阅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阅读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学会阅读。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不能让节课都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课文进得去而出不来,有时需要“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推敲词语,领悟一下句式,理一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熟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不能只见其“一”,而是要以“这”一篇、“这”一段、“这”一句的学习中得了“法”,再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举一反三形成了阅读能力。2、不要忽视语文基本功的练习。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进展和终身进展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与写的能力。这个能力不培养好,学生其他方面的进展就受到制约,甚至成了空中楼阁。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小学语文必须是姓“小”姓“语”的理由。以这个作用上说,语文教育是工具性质的教育。以这样的熟悉出发,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浓浓,而且还要上得扎扎实实。要把语文基本功练习作为语文课的重要教学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并且要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以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进行基本功的练习。
总之,在小学阶段,严格的字词句篇基本功练习,是要天天讲月月练的,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登山,在教师正确的指引扶助下,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