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一点思索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5688 浏览:200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好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浅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练习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进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纵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练习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穷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和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能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楚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正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纵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公道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二、练就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奇、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以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乏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练习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较下面一组同一题材不同文题的拟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⒈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境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⒉根据材料来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无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比较度,我们以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比较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强烈的美感效应。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夸大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量,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策略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阔别现实生活热门,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以,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我以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固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系统,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如1999年全国考题要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自拟题目,写出文章。
有不少学生以科学的角度记叙科学家不辞辛劳,终于完成人类记忆移植的发明过程,最后讴歌了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
这样写,固然可以,但难出佳作。试想,一些中、小城市、农村的学生,有多少人能对这一涉及科技发明的文章作淋漓尽致的发挥,但倾向于这一主旨的学生不在少数。于是,他们必然陷入握笔难书,举“脑”艰难的境遇中去。而一位考生,自拟题目:《伤心儿女》叙写三位不孝儿女,原想通过移植记忆,摸清母亲遗留下来的家底,可记忆移植之后,儿女们看到的是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这样,作品就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考其理由,作者完成转未知领域入已知领域的思维过程,对平时练习的“传统美德”题材中“孝”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进行重新审视,并取得较大成功。以上三点感受,是我教学中的一些愚见,望同行们斧正。
(作者单位:河南省登封市嵩阳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