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27965 浏览:1309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浅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要求注重多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充分熟悉到读在课堂中的重要量,课堂上要让学生读起来。

一、读得正确、流畅

有一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做到能理解、流利就不轻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课堂上,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要求学生在读书时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能把句子读流利。这是“保底工程”,要全班学生都做到这一点,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好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学生的互相指导就能读好,而对于个别学生,有的要一句一句领着读。每篇课文,我一般都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事是指导学生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学生矫正读音,理解某些词义、句子的意思,为学生读通课文、读好课文扫清障碍。

二、读出美感、意境

教师指导阅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专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中学语文课本里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美、语言美,光靠老师的讲解、浅析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还要靠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由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色溢于感情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以而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悟的共鸣。以意美、情美、音美感化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美的欣赏能力。《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中,反复吟唱着“周总理,你在哪里”,正是在透彻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才以诗人深沉的语言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总理深沉的爱,感受到了周总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呕心沥血的优秀品质……再比如,朱自清的《春》以读中我们便能感受到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的春天,以及人们对春天的喜爱。

三、读出想象,激发情感

情感是审美的动力,由于情感,审美主体(学生)和客体(教材)才会产生契合的“共振”效应,形成不可估量的能动作用。而引发情感的桥梁,便是想象。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朗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感受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比如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以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欢快而令人沉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上多读,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作者单位: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