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美育浅谈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4352 浏览:156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自觉介入审美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情趣。充分利用语文课丰富的教学内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引导学生美的行为,练习学生美的语言,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中指出:美育者,运用美学之论述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特点是使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对象,即感性的、具体形象的直观感受,激发起情感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受到感化、陶冶、锻炼,达到教育的目的。美育寓于形象之中,具有直观性;寓于感情之中,具有感染性;寓于娱乐之中,具有愉悦性;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具有深邃性。美育不带有强制性,受教育者完全是主动的、自由的,如同一个儿童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觉得自由、愉快、愉快,却没有看到自己正在健康地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一样,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美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不同的学科显示美的手段和方式是不同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发挥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传递大量美的信息,彼此交流,相互默契,情通意洽。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而且能获得高尚的美的享受。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呢?笔者以为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阅读与讲解——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阅读课文,讲解句式、词语。理解课文中的美,以对课文中的美的直观把握中获得审美愉悦,是不可或缺的审美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的审美对象是语言艺术,要借助想象才能把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因而具有间接性、模糊性、主体体验性、暗示性等特点。为了把握这种特性的美,需要具备以下几种实践能力。
审美留意力。审美留意的任务,在于发现文章中特殊的美点。在学习语文课时,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适当的策略以引起学生对特殊美点的审美留意。①定向。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审美的要求。②点拨。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留意其中美的因素。③引导。在传授其他知识、练习其他能力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审美通感能力。所谓通感,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之间的互相沟通,以而产生由一种感觉到另一种感觉的感受。如绘画只能诉诸视觉,音乐只能诉诸听觉,即使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电影、电视也难以诉诸味觉等。通感的有着则克服了这种局限。作为间接、形象的语文教学,虽不能直接诉诸任何感觉,但运用通感进行语言描绘,则增大了语言的容量,增强了语言的体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富有韵味。
另外,空间审美感知能力和时间审美感知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

二、教师要做美的心灵的塑造者

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早已熟悉到在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辩证联系上,内在美重于外在美。古希腊德谟克里特指出: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柏拉图也在《文艺对话录》中谈到:最美的境界是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和谐一致,融成一个整体。为什么人的美首先要看心灵美呢?由于人的美必须和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人的外在美是易逝的,而心灵美却能持久,有更深刻的作用。
法国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其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四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一是相貌美丽,内心也善良纯真,如卖艺女爱斯梅拉达;二是相貌丑陋,内心善良,如敲钟人加西莫多;三是相貌漂亮而内心丑恶,如卫队长法比斯;四是内心险恶,道貌岸然,如神甫克洛德。当然人物形象是复杂的,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的四种类型。雨果歌颂第一、第二种类型的美,而鞭挞第三、第四种类型的丑。这固然是艺术家的虚构,但雨果的爱憎态度能够获得读者的认同,就说明它揭示了人物美的实质。利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教育,让学生建立善恶妍媸的标准,对树立学生进步的人生观、完善学生个性,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心灵美体现在对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一定时代公认的进步道德标准的自觉遵循和对于社会进步的追求上。思想美是它的一种体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使他们以小就树立为国争光的志向。教育学生以小养成爱动脑、爱动手的好习惯,具有以苦为乐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可帮助他们以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崇高品质,启发他们寻找通往理想彼岸的途径。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可见,对学生加强集体教育是必要的,通过运动会和足球赛,教育学生明白集体主义是获胜的关键、个人英雄主义将导致失败的道理,让他们懂得集体主义的原则是个人利益服以于集体利益,以而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教师要成为美的语言的传播者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美的传播者。他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美的特点,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去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美、瑰丽景象的自然美、出色语言的艺术美,进而以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达到语言教学与情感陶冶的和谐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接触大量的作品,所以传播美、实施美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作品欣赏上。作品的语言美是欣赏的重要内容,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技法美、意境美、形象美、思想美等各个方面的美。语文教师对美的传播,是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实现的,其示范作用又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美,只有美的语言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语言要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要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声音要娓娓动听、高低有致,讲述要简洁正确、重点突出。语文教师的生活语言也要美,待人接物时说话正确、得体,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总之,要尽可能做到让教师的每一句话都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四周,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环境。有些礼貌用语在教材中经常出现,对此教师要留意在教学中贯串始终,要求学生学用结合,熟练运用,逐渐形成礼貌待人的习惯,此外,通过这样的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并努力使之内化为美的行为和品质,以而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语言趋向文明、高雅、得体。

四、教师是美的行为的启迪者

教师仪态的示范作用,不仅体现于课堂教学上,还体现于师生之间其他教学或非教学活动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要讲究仪态风范,以强化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影响。教师要具有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热情是创造美的动力,热情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教师的激发启迪则是重要的方面。教师行为的无私,还体现在坦荡磊落的心灵上。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生命中的35年献给了教育事业。35年间,他写了30多本关于教育不足的书,其最主要的著作就取名为《我把心献给孩子们》。这种无私的启迪,将为学生做出典范。教师美的行为,就是对学生无声的启迪。它是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教育,接受社会文化的学习而进展起来的。行为美是心灵美的反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意挖掘教材中美的行为来教育引导学生,使其日常行为不会失体或出错误,尽可能达到美的标准。教育学生不仅在学校如此,在社会上也应如此。如在家里帮助家长干家务,乘公共汽车时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遵守公共秩序,等等。这样做不但是心灵美的体现,而且也把美带给了家庭和社会。
总之,美育能对人的思想、品德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能成为激发学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挖掘其内在的审美因素,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使科学美与艺术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并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想象力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进展,起到“以美启真,以美育人”的作用。学生经常处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陶冶,可以极大地提高审美能力,推动教学论文身心健康进展,进而实现美育的目的。
责编:明月
收稿日期:2008-03-19
作者先容:王华杰(1958-),男,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河南省特级教师,探讨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