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要给学生盖上“瓶盖”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11009 浏览:450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科学小实验,试验者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这只虫子明明可以跳得很高,但试验者却是把瓶盖盖上以后让它跳的。小虫子一跳,“啪!”碰到了顶盖掉了下来,再一跳,又碰到顶盖掉了下来。它反复跳跃,却越跳越低。这时候,试验者把盖子打开,看见这小虫子还在跳,但它已经永远不可能跳出这个瓶子了。
以这个实验中不丢脸出,这只虫子由于屡屡碰壁,受到了束缚,形成了思维定式,固然实体的瓶盖已经揭开,但在它心里早已形成了无形的“瓶盖”,它以为头顶上那个盖子将永远不可逾越。
由此,我想到了今天的一些语文课堂有一种可悲的现象,教师用自己全部的“师爱”为学生规定了太多戒律,捂上了太多有用的盖子,使学生没有了自主,没有了革新教学论文。
挪威音乐学教授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中提出:“很多孩子在他们童年的早期像小鸟一样可以欢快地在天空中自由安闲地飞来飞去,他们把自己想象成很多不同的角色,以满脸污垢的小捣蛋鬼,到展翅高飞的雄鹰。可是,几年学校生活之后,他们大多数再也不能像鹰一样自由翱翔了,他们已变成了缪斯天性作用上的残疾人了。”
是呀!这些孩子就像那只会跳的虫子,本来在自由的天地里可以尽情地跳跃,可以跳得很高,但是有了“好心”教育者的教育“瓶盖”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就再也跳不高了。
想想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已实施了十年的今天,我们中的很多人口中能说出不少新理念、新思想,但有多少人能真正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转化成平时的教学行为呢?我们是否常在有意无意地扮演着那位试验者,一开始就为学生盖上了“瓶盖”:书要这样读,不能那样读;这样做轻易出错,要那样做;这个不足这样答才正确,才不会被扣分;这样学才简单,轻易记得牢固;写作文要这样开头,这样结尾……上课前,我们做好了预设,课堂上,我们领着学生按照预设好的路径,一步一步向前走,缺少实质性的互动与交往。就一篇课文的学习而言,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他们自己到底可以解决哪些不足?还有哪些不足或困惑需要教师帮助?该给学生多少思想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多少教师曾思索过这些不足,多少教师在乎过学生的这些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心理,没有了自己的精神领地,只知道乖乖地随着教师走,在教师所画的圈地里活动,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没有了独立,没有了自主,更没有了创造。
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说过:当下的儿童正“被生活”着。孩子们有的围绕着成人意旨的指挥棒,昼夜奋战在虚无明天的追求中;有的陷入不良媒介的诱惑中不能自拔,生命在空虚地忙碌着。在这种和目的之间,已然没有了精神的领地,儿童生活可怜地异化了。
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说过:让儿童在课堂上兴奋起来,愉快起来,比只教给他们若干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靠死教、死灌、死塞、死记的策略,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进展学生的智力的。
以上例子都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精神领地,有自己思想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育不是强加,不是强迫,不是灌输,而是基于教学交往之上的自我建构和精神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想的是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高效课堂应该是“语文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是儿童天性鲜活呈现的课堂,是人文滋养和语言进展的课堂,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和谐统一的课堂——钱正权)。
要想创设这种“语文生态课堂”,不光要钻研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情,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自主建构,扣准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去设计教学。在教学中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满怀希冀的目光在同等对话中适时激励和点拨。教师要不断改善“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少浅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让生与生、师与生在“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交流心得,利用课文这个“例”,自得、得言、得法,推动教学论文“例”的增值。指导的策略、对策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崔峦语)
这样的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又不会走向“自由”的极端,是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能使学生在情感、认知和技能等方面得到整体进展。教师表面上是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瓶子”,但这“瓶口”始终是开着的,是没有“加盖”的。这样,学生就能“跳到”自己能力所及的高度,心灵得以舒展,心智得以开启,精神和潜能得到自由的进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做一盏不断充电的明灯,努力照亮学生前行的路,还要始终保持一种清明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下,很多时候我们要故作“糊涂”,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足,让他们在一种同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找到学习的动力,获得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还要学会退让,甘居幕后,努力给学生搭建体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人格的尊重、聪明的启迪、情感的激发、心灵的关爱。这应当是我们所追求的不给学生加“瓶盖”的课堂,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课堂。
(责编刘宇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