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突出语文味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3367 浏览:86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多媒体教学由于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课堂,转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手段和策略、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师生对话交流的渠道等等都和传统的语文教学不一样,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当前有很多教师为赶新潮随波逐流,全然不顾语文学科的特点,盲目滥用多媒体技术,导致了语文课堂在表面浮华的背后“语文味”悄然流失,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中图像资料的泛滥与误用,更导致了文学课诗意的苍白。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语文味流失理由

多媒体的介入和大量使用,转变了语文学科教学原有的信息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无形中削弱了师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直接体验。冲淡了语文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媒体的介入,影响了学生阅读主动性的发挥。将需要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的感性材料,甚至是要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创造的材料。统统变成了直观、浅显、一览无余的信息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学生不用再动口诵读,不用再动脑思索,阅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没有了,自然无以谈起阅读体验和阅读享受,以哪里来语文味?
二是多媒体的介入,剥夺了学生宝贵的自主阅读的时间。语文多媒体信息量大,面对眼前目不暇接的大量信息,学生自主阅读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时间用来看图片,看视频。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反复诵读。仔细体味,终极达到感悟文本,不能以视觉形象代替文本的阅读与感悟。以视代读,以观代品,放弃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语文昧自然而然就流失了,并且终将妨碍学生阅读能力的进展。宋儒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只有通过反复的涵泳体味,才能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以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再创作品的意外之象、意外之境,这样,才能真正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来。
上《祝福》,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影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形象:上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小草以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情态,而是用动画设计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学生读的越来越少。甚至不去阅读,课堂上学生只能是无话可说,或者随便说。师生对话交流成为空谈。
三是多媒体的介入,影响学生自由发挥和再创造。理应由学生直接阅读的文本通过多媒体大屏幕予以呈现和展示,虽更形象生动,但学生对那种多姿多彩的画面的想像。在大脑中的加工创造就不可能有了,同时还会在他们的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文本所描绘营造的场景只能是那种样子的,不可能是别样的。很明显,在这里多媒体的过多介入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学生对文本(更多的是文学作品)的接受。其核心是意象的重建和再造。这种重建和再造的意象不是对作家所创造的意象的简单照搬,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联想与想象,通过感知、情感和心智来共同完成。这就形成了文学意象的丰富性、开放性、复杂性、深邃性、模糊性乃至超象性等特点。运用多媒体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最轻易忽视的恰恰就是文学的最主要特点,简单地以媒体直观的形象取代文学的丰富模糊的意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听潮》时,先让学生观看各种涨潮的景观电视录像,然后再阅读课文。这样的课堂教学可能比较生动有趣,但结果是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是多媒体的介入,不利于直接对话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在三方之间进行,是一个多元对话。很明显,在阅读教学中。“文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者,是师生共同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师生情感依托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师生展示才华、提升生命感情的一个舞台。舍弃对文本的直接阅读和对话。就不是真正作用的阅读教学课,语文味儿也会丧失殆尽。
五是多媒体的介入,不利于学生对文本主题作用的理解把握。阅读文本,借助对其体验和感悟来理解与品味语言。感知世界,学会语言运用技能。利用多媒体把文本变成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画面,借助画面诠释文本,表达文本主题,实际上,画面在解释文本的同时,也消解了文本更为丰富的主题作用。画面固然丰富多彩,但对于没有审美经验或者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说,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影响。这些画面更多的是制作者本人个性化的主观熟悉、情感态度的渗透、延续。给予学生一种毫无差别的体验。非常轻易把学生引向一种固定的视觉图像,一定程度上限制或者说妨碍了学生再创造的自由,造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趋同化,缺少个性化。实际上,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别,在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把握上也应该体现出差别来。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

二、加强语文多媒体教学语文味举措

“语文味”并不拒绝多媒体,多媒体也不应该成为“语文味”的“杀手”,相反,我们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应该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同时结合传统语文教学的上风,实现两者互补融合,加强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味。突出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
1 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激发师生情感,形成强烈的情感氛围。
语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有其独特的效应。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功能十分齐全,操纵也非常方便快捷,能够创设出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使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场面、事件极其引人入胜,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蜀道”的图片以及朗诵名家朗读此文的音像资料,在音乐的伴奏下。随着朗诵名家那极富抒怀效果的朗读,这些图片缓缓展现在学生眼前,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对蜀道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惊险、陡峭、崎岖产生深刻的印象,然后隐去朗读声音,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朗诵名家大声朗读课文,在抑扬抑扬的朗读声中深深领会李白那神奇浪漫的豪迈情怀。这样的语文课堂语文味自然很足。
2 利用多媒体弥补学生经验知识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语文学科教学趣味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脱节造成的,学生的经验与所要解读的文本的意象之间有着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隔着鸿沟。理解文本肯定困难。只有填补这个鸿沟,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多媒体恰恰能在二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例如,教学《胡同文化》一课时。大多数在南方土生土长的学生对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其文化内涵了。因此通过互联网搜寻相关资料,上课时逐一展示给学生看:北京最长的胡同、最窄的胡同、最古老的胡同、北京的四合院及其结构示意图……当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新奇资料展现在学生们眼前时,他们肯定会很轻易理解北京的胡同特点:接下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