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时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感悟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22854 浏览:98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改时代的特点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感悟力的重要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对策:构筑情境,培养语感;借助想象,领悟语感;重视实践,丰富语感。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语言感悟力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b)-0023-01
1 构筑情境,培养语感
著名语文教育家陶本一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中须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而感悟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一定的情境,唯有在感染力强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感。”着名教育家朱绍禹也曾夸大:“语文教师务必根据当前语文教学规律,在教学中以培养语感为核心,创设温馨和谐的趣味情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构筑情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具体而言可以图片或音乐为媒介构筑情境去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且图片与课文的内容都是配套的,一副图画往往表示课文的一节内容,甚至概括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这些图片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能有效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相关图片构筑生动的情境将课文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运用图片构筑课文情境时,教师须进行引导和启发,用极富艺术魅力的语言描绘图画,以此展现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深刻感受文中描绘的形象,以而其提升其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譬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我就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软绵绵的海参,攻击性强且游动速度极快的梭子鱼以及各种能够发光的鱼,在学生欣赏图片时,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解说,创设了温馨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其深刻理解了海底世界的神奇,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以客观角度而言,音乐主要是依靠蕴含其中的感情来感动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描绘的就是音乐的情感魅力。音乐中的情感往往能将听众带入一个美妙无穷的想象空间,让其思维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因此创设情境、培养语感,借助音乐这一媒介构筑感人情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策略。在教学中,用感情丰富的歌曲为学生构建具有感染力的画面,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以饱满的情绪融入角色,找到与课文的感情契合点,以而对文中的语言有极为深刻的感悟,终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优美的音乐还能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厌烦心理,为他们创设一个温馨典雅的学习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极具体现力的,沁人心脾,往往能给人一种极致的美感,它以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塑造出感人的音乐形象,将听众带入一个美妙至极的意境中。而音乐优美的旋律假如与语文教材的语言融为一体,能让学生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对教材语言产生深层次的感悟。可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须留意选择的音乐基调须与课文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感情的抒发上要协调一致。同时,用音乐构筑培养学生语感的情境,不一定要选取已有的名曲,必要时教师可自己演唱或借助相关乐器进行演奏,这些都是极为有效的策略。譬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选取了一段优美的旋律,让一个学生和着旋律朗读“春”这段文字,而其他学生都闭上眼睛专心去感悟文字的内容,并引导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大家仿佛看到了什么?”朗读的同学语调轻缓,感情投入,将课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其他同学在美妙的音乐中,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小兴安岭美丽是为春景。就这样在清新明快的音乐中,学生不但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而且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2 借助想象,领悟语感
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往往要充分借助于想象与阅读,即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譬如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可让他们在阅读时充分地进行想象。这是一篇写景绘物的佳作,文辞优美。此文主要描绘了轻巧活泼的燕子在春天里自由安闲地飞掠、休憩,让春天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展现了小燕子的轻盈活泼,可爱至极。文中有一段文字是描绘小燕子在阳光明媚的春光下掠过天空,飞过稻田与湖面,偶然用尾翼沾点湖水,令整个湖面出现圈圈波纹。这段文字写得十分传神,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段文字,教师可引导他们在阅读时进行充分的想象,想象阳光明媚下的小燕子轻盈的体态、想象小燕子掠过天空时的活泼机灵,想象小燕子掠过湖面出现水圈时的美丽。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不但能激发其兴趣,更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燕子的轻巧外形以及春天里生命力的旺盛。
以客观角度而言,《燕子》这篇散文之所以能将燕子描绘得活灵活下,入木三分,本身就融入了作者的联想与想象,而这些想象的精妙之处只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充分的领悟。但凡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总是“韵味十足”,往往“不着一字,尽得”,正所谓“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这一切恰好为读者的自我想象奠定了基础。读者的想象正是建立在文章意蕴的基础之上,读者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意蕴进入作者的想象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想象,而读者的再想象能有效提升其对语言的感悟力。因此在《燕子》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意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式的再想象,定能深入课文意境,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以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重视实践、丰富语感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听、说、读、写的实践,让学生长期练习,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力。具体可以以下四个环节入手:首先是“听”的环节,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构建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听课、讨论不足、听录音磁带、听报告),让学生身处其中,认真挖掘有用信息,把握内容,掌握中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其次是“说”的环节。这一环节教师须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让学生放弃一切思想包袱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口头语在实践生活中的大量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异常活跃,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终极语言感悟力也会随之大幅提升。最后是读、写的环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效培养语感,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根据课文基调深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能深化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指导学生写作更是培养其语感的良方。由于写作与语感是相辅相成的,语感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又能进一步强化语感,此二者浑然一体,联系紧密。
4 结语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即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刘国正先生以为:“语文应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导向,与生活充分联系起来。”实践证实:只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感悟力,他就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始终把语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