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语文》教学探讨内容和目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25998 浏览:1193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大学语文》是面向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文化基础课,本文通过浅析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的多方面不足,指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探讨的主要内容分别是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探讨的目的主要有:一、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论与经典文学文本解读的相互联系;二、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中影音文学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三、确立《大学语文》的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探讨;通论与经典文学文本解读的相互联系;影音文学教学;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2-117-03
《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为除中文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外所有专科生、本科生、探讨生继续进行母语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公共基础学科。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任重道远。2005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召开会议,倡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近年来,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语文”两个字,又以矫健之姿,重新回到了高校的课堂上。大学语文重新成为大学的必修课,使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不断延续。大学生对汉语有更深的了解,可以让我们的优秀文化植根于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作为传授语言文化的大学语文,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汉语这个帮助我们沿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具,如何重新开好这门课,真正地扭转它的“边沿”地位,引起了诸多专家的思索。

一、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有着的主要不足

(一)进入大学之前,学生都经过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其内容固然也包含有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然主体是中国的文学、语言文字的学习,固然这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单一,含有较为浓重的功利性目的——升学考试,致使这种学习不能达到完全的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但中学语文教育终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窗口,而且这扇窗口面向学生打开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且实际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阅读理解大学语文的能力,如此,进入大学后,他们就对《大学语文》课存有更大的期待。《大学语文》课如何满足这种期待,如何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是当前教学所面对的一个主要不足。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在含量丰富而教学课时相对不足

大学语文包含的知识内涵广阔:一是对象的历史悠久,以语言文字的产生而言,可以上溯到岩画和陶器上的写意文字,到当今,历史跨度悠久;其二是跨越了语言、文字和文学三方面的知识内容,而这三方面知识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课时相对而言并不充足,这样形成了教学中课程知识涵盖面的阔大与有限课时学习的矛盾。

(三)当前并没有完全符合《大学语文》公共基础课的教材

当前固然已有诸多《大学语文》、《大学国文》、《高等语文》等教材,但这些教材的编写都侧重某一方面,并非大学语文知识与文化的全部。
(四)在传媒时代和知识爆炸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潜心阅读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和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方面的兴趣,实际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文化素养,还缺乏非常有效的策略和手段。
基于这样四个方面的不足,《大学语文》的授课就面对这样一个困难: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地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大学语文》知识并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人文知识等素质?

二、《大学语文》教学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探讨,主要是探讨“大学语文”的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所谓“大学语文”的物质内涵,就是通过探讨,确立本课程讲授理应包含的对象。因此当前大学语文的物质内涵亟待完善。而所谓“大学语文”的文化内涵,就是要确立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恰当的“大学语文”观。在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方面,民族文学比世界文学能发挥更多的作用。这种作用,指的是一种新的阅读或介入的方式:即个人有机会阅读和接触到民族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典文本。通过阅读,人们可以介入到民族经典文本当中,熟悉到那一切和自己都有联系。这种文化介入的状态就是《大学语文》的本质涵义。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文化内涵是否仅限于此,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二)教学方式探讨主要是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影音文学与经典大学语文的知识公道地结合起来,使《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更好发挥其公共基础课的功能。传统的《大学语文》的讲授,主要是在史的纲领支配下进行文学现象等的浅析与名家名作的讲解,运用的现代教学技术有限;本课题探讨则要打破这种教学方式,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以知识为线索,将重点文本知识和影音的解读融为一体,以期达到基础教学和素质与能力培养兼善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探讨,即《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探讨。本项内容主要就《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有效性探讨。21世纪的大学进展潮流是培养通识性的大学生,且本校本科生的培养也主要是以高素质的运用型人才为主。在本校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效性如何,这一不足此前仅限于主观判定阶段,本项目则试图通过对毕业生的,以验证本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性。
三、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探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有着的不足及其引发的教学困难。其特点与革新教学论文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论与经典文学文本解读的相互联系。经典文本是一切知识的承载体,通论所表述的一切知识现象都具体坐实在经典文本上,但因《大学语文》包含内容的广阔与现有教学课时的有限的矛盾,极有可能带来如下不足:通论与经典文本不能兼顾,假如偏重通论传授,如同讲述镜中花水中月,经典文本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象和人文精神就无以让学生感受;假如偏重经典文本,则缺乏提纲挚领的归纳总结,那么大学语文就会让学生觉得乃零乱烟茶。我们的探讨重点之一即解决此不足。
(二)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中影音文学教学的地位与作用。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较少引入影音文学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即便已有引入影音文件,也仅仅是一种浅尝则止的临时补充和辅助手段。本探讨项目之所以提出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引入影音文件教学,是试图建立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将影音文学的教学作为一种必要的、和通论、经典文本解读相对等的长效教学机制。将影音文件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必要的长效教学机制,一方面是合乎本课程的要求的,由于近现代产生的一些优秀的电影、电视剧、音乐、戏剧表演等本就是《大学语文》的一部分,而当前国内相关大学语文教程和教材都对此有不同程度的忽略,同时,语言与文字的知识与文化内涵,通过影音文件也能非常直观体现,所以引入影音教学,丰富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电影等影音文件的欣赏,可以让学生能直观、快速地对经典文本形成感性了解,并通过对这些影音文本与经典文本的同异的讲解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
通过对上述两项的探讨,初步建立一种作为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式,以期尽可能地解决上述两个教学矛盾和困难,并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培养人文素质的功能。
(三)确立《大学语文》的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物质内涵即确立本课程讲授理应包含的对象,也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发生进展悠久历史中的经典文本和影音文件。文化内涵也就是要确立应该持有的恰当的“大学语文”观。在当前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要树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观念。而且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在《大学语文》课程而言,指的是一种新的文本阅读或文本介入的方式:即个人有机会阅读和接触到中国的经典文本。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介入到民族文化传统当中,熟悉到那一切和自己都有联系。这种文化介入的状态就是《大学语文》培养民族精神的本质涵义。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文化内涵是否仅限于此,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只有解决了这一课题,才能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具有普适性的《大学语文》教材。
语文是“维系中华文化之链”。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必将进一步加强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欣赏、理解和口语交际等全面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进一步形成和进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更加开阔的知识背景下,为大学生在新世纪的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中所必须的原创性突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柏胜.近年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探讨综合述要[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0卷4期.
[2]张凌波.大学语文功能与教学策略探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3).
[3]石柏胜.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探讨的成就、不足及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先容:
董玉洪,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