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当“以读为本”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5198 浏览:184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这已成为大家的共鸣。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只是把朗读教学当做课堂教学的点缀,不能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以为,朗读教学应贯串于整个小学语文课堂的始末,以读的练习为主体,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即初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细加品味,感悟入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

一、初读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对一篇新课文的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初步读懂内容,读准字音,不能以为全篇朗读浪费时间而省去这个环节。我在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时,就感到他在上课初始这个环节做得非常扎实。如他在讲《狐狸与乌鸦》一课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初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读完后,他仍拿着发话器放在一个读得较慢的学生嘴边,鼓励他读完,并夸奖他:“读书就应该这样。”的确,学生只有读懂了课文,才能有效地学习课文。
一般来说,低年级可采用放声读、齐读,中、高年级可采用轻声读、默读等形式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获得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等。

二、发挥朗读在课堂教学的多种上风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朗读是基本练习之一,由于文章的精义妙理与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浅析讲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读练习,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达到“情动于中,动形于外”的境界。
1.以读代讲,理解内容
新课标要求我们彻底转变过去烦琐的提问、浅析、讲解的一问一答式的方式,尽力做到让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内容。
五年制小语第五册《曼谷的小象》一文,叙述了在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公路上,泰国妇女阿玲指挥她所驯养的乖巧的小象,帮助中国司机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拉出来并冲洗干净的故事。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全篇入手捉住重点,变序教学。着重捉住作者的“两夸”、阿玲的“三笑”以及三次景物描写来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提出重点的几个不足加以点拨进行导读,让学生读读议议,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使之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
2.以读悟情,陶冶情感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就此而言,阅读教学便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悟情,浮想联翩,感情激荡,终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阅读《月光曲》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自读感悟,理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线索:以刚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时的惊喜,到被兄妹的深情而感动,最后又为碰到知音而激动、兴奋。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和感情朗读中感悟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爱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在,很多课文都可以让学生自读悟情,在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阅读的最佳境界。
3.以读感悟,强化语感
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子,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材料。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词句,产生语感;创设情境,启发语感;以读感悟,强化语感。
在教学中,我还留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联想,使文中所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在表达中强化语感。
在教学《瀑布》这首诗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发其丰富的想象,如我不时地提出不足:“浪花向前涌发出什么声音?”“撞击岸滩又发出什么声音?”“如烟、如雾、如尘是怎样的景象?”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中所描绘瀑布的磅礴之势与意境之美,在品读中强化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三、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进展语言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旨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学要留意积累语言、进展语言,而朗读在这方面占有一定上风。如对一些优美的句段或经典的文章,我通常都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直到会背,以增进他们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另外,教师可根据需要在课堂上朗读、背诵与课文有关的出断,以积累语言。当然,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课下不妨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使课内外联系起来,进展学生的语言,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学生的终身进展奠定基础。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读”这一主线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末,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反映的生活、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美,终极达到感悟理解、陶冶情操、强化语感、积累语言的目的。
(责编木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