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着误区

更新时间:2024-01-11 点赞:33882 浏览:1571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极大的改观,但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不透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着着一些误区。作者针砭时弊,直击弊病,指出了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的误区,并提出了一些富于建设性的倡议和意见。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误区

一、过于注重人文性的拓展,轻视工具性的夯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倡重视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无可厚非,但一些教师却为了迎合新潮流,以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学中不再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基础知识蜻蜓点水,就跨过课文做很多引申和拓展,进行所谓的“精神培养”,似乎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改,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走马灯,这是过于偏重语文的人文性,而弱化语文的工具性的突出体现。
然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终纵目标,我们不能把语文课撕成顾此失彼的两张皮。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放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语文实践来完成。脱离了这些,所谓的“人文性”只能视作是“硬贴”的标签。排挤了“工具性”,把它“当作切换的由头”,势必淡化学生阅读认知结构的构建和知识能力的培养,势必削弱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

二、过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夸大教学的动态天生,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因而,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便让学生无目标、无任务地自主学习,自由探究,让学生自拟学习目标,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策略,实在,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不“增能”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由于教师作用的忽视,学生常常把“自主”演变成“自流”。自拟目标导致学生提问繁多庞杂,缺乏深度和秩序,致使课堂内容成为思维凌乱的一盘散沙。合作探究因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常在原有基础上徘徊,堵塞了课堂的升格途径和鉴赏品位。这样的语文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高耗低效。
固然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夸大教学的动态天生,但决没有片面地削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职能。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随时调控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沿着预设轨迹前进。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必须在有目标有任务有安排的条件下进行,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以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过于夸大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

为了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课堂上很少讲或基本不讲,生怕在课堂上一讲解,就被贴上“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的标签。课堂上,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竞相采用新奇、灵活的教学手段,如演讲辩论、争当老师、即兴发言、竞相板书、歌曲演唱、绘画展示、情景表演等花样繁多的教学策略、层出不穷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热闹非凡。然而,讨论内容不公道、思索时间不充裕、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到位等因素,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新课标讲求“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但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无度开放”。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不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泉流,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好的。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方式必然是一种通过对话、沟通、合作,针对不同的个体而形成的多边共建体。教学方式要真正地为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为审美个性的张扬服务。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是被教学实践证实的,具有客观性和可操纵性。所以,我们所要的和谐课堂是真正作用上的、同等、团结、协作的课堂环境和课堂氛围,要遵循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贯彻论述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创设真正的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

四、过分倚重多媒体运用,忽视语言文字的体验感悟

不少教师把多媒体当作了一种“时尚”,忽略语文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以玩弄新技术吸引眼球,以光怪陆离的声色组合冲淡语言文字本身的文化内涵,以而使多媒体的使用误区重重,主要体现:1.舍本逐末,忽视对学生的文本教育。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多媒体对学生感官的剌激,在课堂教学里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挤占了宝贵的语文学习时间,得不偿失;2.图解文本,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语文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经典的语言文字可以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语文教学通过品味探讨语言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而用粗糙的图片展示,使得原本博大精深、布满无穷魅力的汉语言文字变得毫无生气,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3.标准答案钳制了学生的思维扩散性。多媒体课件展示多以“标准答案”显示,与课堂上学生灵活机动、多元化的解读很难不谋而合,这样就轻易造成教师为了顺利展示多媒体,牵制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生拉硬拽现象的产生,影响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随机天生性。
因此,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和文本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用必须恰当、适度,才能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这些偏差要求我们更科学、更理智地解读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策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继续与革新教学论文的联系,立足实际,科学革新教学论文,探究相互融合与推动教学论文的真正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方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