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元教育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11877 浏览:474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现代经济快速发展,非农生产总值已远远超过农业生产总值,且比重在持续、快速上升。但农村人口仍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2亿之多。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向城市转移,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我国在存在农业剩余和现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困难重重这一现实问题,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证伪主义方法论,以计量经济学为工具,在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基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二元教育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户籍管理为基础的城乡分割制度,使农村劳动力不能享有市民待遇,转移成本居高不下。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基本是非熟练工人,受教育水平较低,学习能力差,难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大多只能进入稳定性差、工资低等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二级劳动力市场。这种转移是不稳定的,回流性较强,因此,中国农村劳动力大多处于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状态,而不是向城市较稳定的转移。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不同,劳动力是不同质的。歧视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都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劳动力的异质性。本文认同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以为|教育论文网|人的天赋能力呈正态分布,在一定范围内,人的天赋是均质的,其异质性源于后天人力资本投资及人力资本投资的代际传递。教育是形成劳动力异质性的最主要途径,尤其是基础教育,决定了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高低,制约着进入更高层次教育和接受职业培训的可能性,终极形成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正式渠道,即通过高考和部队干部转业,户口的转变和生产技能的学习基本同步进行,突破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正式转移到城市中并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除了参军,教育是唯一的因素;二是非正式渠道,即农村劳动力自发转移到城市。通过实证调查和计量分析发现,通过这一渠道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合同期限有强相关,说明教育是发挥影响的强因素。不同教育程度形成的劳动力异质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非制度性障碍。既然教育是重要的,加强教育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我国现行的分级办学体制,使城乡经济差距反映到教育上,形成城乡二元教育,表现为农村教育在经费、师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升学率、辍学率等方面存在不对称,加剧了城乡劳动力的异质性。农民没有足够的学习技能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词】:二元经济二元教育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异质性劳动力市场分割代际传递
【论文提纲】:1.导论12-251.1问题的提出12-151.1.1选题的理论意义12-131.1.2选题的现实意义13-151.2概念界定15-221.2.1二元经济15-161.2.2二元教育16-171.2.3劳动剩余经济171.2.4人力资本17-191.2.5人力资本与劳动力191.2.6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一级和二级劳动力市场19-211.2.7劳动力活动|教育教学论文|、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迁移21-221.3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22-231.4研究方法231.5主要创新点23-252.劳动力转移理论相关文献评述25-352.1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25-312.1.1刘易斯模型25-262.1.2费景汉—拉尼斯模型26-272.1.3乔根森模型27-282.1.4托达罗模型28-292.1.5比较分析及评论29-312.2国内研究评述31-332.3小结33-353.劳动力的异质性35-503.1歧视经济学中关于劳动力的异质性研究35-373.2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37-393.3教育与劳动力的异质性39-483.3.1国外人力资本理论对劳动力异质性的解释40-433.3.2国内关于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异质性433.3.3教育筛选理论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解释43-453.3.4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异质性45-483.4小结48-504.中国分割的劳动力市场50-654.1城市内劳动力市场的分割50-524.2中国城乡两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52-604.2.1歧视性就业政策53-544.2.2低人力资本存量54-594.2.3非正式制度歧视59-604.3农村内部的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市场60-624.4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进一步讨论62-634.5小结63-655.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65-865.1正式渠道—通过教育形成的迁移65-675.2非正式渠道—通过二级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活动|教育教学论文|67-835.2.1关于问卷调查及分析的几点说明67-695.2.2电子业69-725.2.3建筑业72-745.2.4纺织业74-765.2.5三个行业综合分析765.2.6对于正式工人和非正式工人的调查76-815.2.7农村外出务工职员的整体分析81-835.3两个转移途径的进一步说明83-845.4就业制度与教育偏好84-855.5小结85-866.中国二元教育的形成86-1006.1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考察86-886.2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安排88-926.2.1户籍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88-906.2.2统购统销制度906.2.3人民公社制度90-916.2.4制度演变与劳动力转移91-926.3中国二元经济下的城乡二元教育92-996.3.1建国后教育历史考察92-936.3.2关于分级办学制度93-946.3.3关于义务教育94-976.3.4二元教育结构下的教育失衡97-996.4小结99-1007.中国二元教育的实证分析100-1137.1城乡教育比较100-1097.1.1城乡教育经费的比较100-1027.1.2城乡师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的比较102-1037.1.3城乡升学率的比较1037.1.4城乡辍学率的比较103-1047.1.5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对比104-1057.1.6基于教师调查的城乡教育状况分析105-1097.2二元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109-1127.2.1对个体教育投资的负激励109-1117.2.2教育的时序性111-1127.3小结112-1138人力资本投资的代际传递113-1358.1社会地位获得与人力资本投资的代际传递113-1148.2基于调查的影响学生因素的分析114-1338.2.1关于问卷调查及分析的几点说明114-1158.2.2城乡学生调查分析115-1208.2.3城市学生的动态分析120-1268.2.4农村学生的动态分析126-1328.2.5城乡学校综合分析132-1338.3小结133-1359结论及政策建议135-1399.1结论135-1369.2政策建议136-1379.3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137-1399.3.1论文中存在的问题137-1389.3.2进一步的研究方向138-139参考文献139-145致谢145-146攻读博士阶段科研成果14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