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15970 浏览:705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主体性教育问题是当代教育理论所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多年来,教育学界力图采用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来框定思想政治教育。于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是等待灌输的美德袋。人们以为,只要把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会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能实现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统一。当前,要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必须打破传统认知模式的束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泯灭了他们的个性,造就的是一些既无独立性也无责任意识的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则又矫枉过正,过分夸大|教学论文网|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还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保持中立,都是一种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拘泥于主客二分的主体思维,故造成了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对立,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缺乏爱的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互为主体。走向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回到丰富的布满|英语教学论文|温情的人的世界中,教师与学生在同等对话、交往中进行着爱的交流,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接纳,在生命的相遇中、灵魂的碰撞中,得到共同长大。本文在吸收中外教育学和哲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不足和实践缺陷,较为系统地提出关于主体间性的观点和看法,为改进和繁荣中国教育理论做点微薄的贡献,为中国教育思想变革探索一种新的思路。【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导主体间性
【论文提纲】:摘要4-5Abstract5-10导论10-170.1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10-110.2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11-160.2.1国外教育主体性研究的理论11-130.2.2国内教育主体研究的理论13-150.2.3对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理论的评述15-160.3研究方法16-17第1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提出17-31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和意义17-241.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18-211.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定位21-231.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义23-241.2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24-261.2.1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性24-251.2.2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动性251.2.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理想性25-261.3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26-301.3.1马克思主义理论27-281.3.2现代教育学理论28-291.3.3现代心理学理论29-301.4本章小结30-31第2章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31-392.1体现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内在驱动力31-332.1.1兴趣驱动31-322.1.2利益驱动32-332.1.3成就驱动33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一般原则33-362.2.1公道地定位教育目标的原则342.2.2尊重差别与因材施教的原则34-352.2.3促进大学生积极发展的原则35-362.3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的培育36-382.3.1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36-372.3.2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372.3.3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能力37-382.3.4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382.4本章小结38-39第3章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39-533.1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39-423.1.1教师的主体地位39-403.1.2教师的主导作用40-413.1.3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关系41-423.2维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42-473.2.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地位42-443.2.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4-453.2.3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45-473.3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47-523.3.1培养教师的主体教育理念47-483.3.2全面提高教师主体的综合素质48-503.3.3锻炼教师开展主体性教育能力50-523.4本章小结52-53第4章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模式53-644.1主体间性对单一主体论的超越53-574.1.1主体间性教育的概念解读54-554.1.2主体间性教育的哲学依据55-564.1.3主体间性教育的实践分析56-574.2主体间性教育过程的实现57-604.2.1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57-584.2.2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58-604.2.3从“一刀切”向因材施教转变604.3主体间性教育模式的构建60-624.3.1同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尊模式614.3.2交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61-624.3.3和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哺模式624.4本章小结62-64结论64-66参考文献66-6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9-70致谢70-71作者简介7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