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入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23673 浏览:1074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1997年以后我国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都相继出现了滑坡,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作为商品粮的主要提供者,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任务、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同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条件|教育论文网|下,有效地促进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增收,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构筑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并举的长效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双赢”目标的实现,已迫在眉睫。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规模与粮农收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粮农收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选择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即国家财政部界定的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13个省(区),从粮食总产、播种面积、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生产效率及商品粮数量等方面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进而分析了我国及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农民收入问题的历史、现状及特点,指出我国及粮食主产区目前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以及粮农收入存在的问题。根据研究目标,选取了粮食主产区中的10个省30个县3000个农户,对其土地经营、粮食生产、收入和支出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研究根据粮农概念(农民中有商品粮出售者为粮农)剔除其中的无商品粮出售的651户,其余的2349户粮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经营的耕地面积,利用分组比较分析法将2349户粮农分成5组:3亩、3—5亩、5—10亩、10—20亩和≥20亩,对处于不同组别的粮农分布、耕地分布、粮食产出和收入及耕地经营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目前粮食主产区农户家庭经营的农地规模明显偏小。在经营耕地的农户中,70多的农户经营规模不足10亩。随着家庭经营规模的扩大,粮食主产区粮农的粮食生产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除个别省份外,较大规模的粮农整体粮食单产低于较小规模粮农的粮食单产水平,这说明了当前的规模经营还停留在粗放经营上;随着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粮农的粮食商品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粮农粮食经营行为明显的由满足自给需求转向市场驱动;随着经营耕地规模的扩大,粮农的种植业收入水平也呈上升趋热势,说明粮农收入与其经营的耕地规模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研究还发现,农户家庭文化高低与粮食生产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但粮农每亩种植业收入与家庭文化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文化程度越高,其每亩的种植业收入越多,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价值。本研究为分析不同耕地规模的效益,对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了表示耕地规模的虚变量。结果表明:粮农收入中耕地面积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物质投入,粮农家庭劳动力人数跟收入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拥有3亩以上耕地的农户土地对收入的贡献比3亩以下的人,责献大小排序为:≥20亩、10-20亩、3-5亩、5-10亩。从规模组内部对收入的贡献比较来看,3-5亩组比3亩大12.53,5-10亩组比3-5亩组小2.96;10-20亩组比5-10亩大12.74;≥20亩组比10-20亩大0.91。因此,10亩应是农户适宜规模的下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0个粮食主产省2349个粮农的调查资料,构造了粮农生产行为最优规划模型。粮食主产区粮农现有的户均耕地面积为10.71亩,经过模型测算得到,在2002【关键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经营规模粮农收入
【论文提纲】:第一章引言15-301.1研究背景15-161.2研究现状16-241.2.1理论研究16-201.2.2实证研究20-241.3研究意义和目标24-251.4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25-261.4.1理论基础251.4.2研究方法25-261.5数据来源26-271.6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27-281.6.1研究思路271.6.2论文结构27-281.7创新点和难点28-301.7.1论文的创新点28-291.7.2研究的难点29-30第二章概念内涵的界定30-352.1经营规模30-312.1.1经营规模302.1.2规模经济302.1.3规模效益30-312.1.4规模报酬312.1.5农业经营规模312.1.6农业规模经营312.2粮农31-322.3粮食主产区32-332.4农民收入33-352.4.1总收入33-342.4.2纯收入34-35第三章粮食主产区的地位35-523.1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情况35-413.1.1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35-373.1.2粮食的土地生产率37-383.1.3粮食产量的贡献38-393.1.4粮食的劳动生产率39-403.1.5粮食人均占有量403.1.6粮食的出售量40-413.2粮食生产成本收益情况41-463.2.1粮食生产成本41-443.2.2粮食生产成本与收益44-463.3粮食主产区比较上风分析46-513.3.1分析方法46-493.3.2结果分析49-513.4小结51-52第四章粮食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变化52-674.1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的关系52-544.1.1土地改革阶段524.1.2合作化阶段52-534.1.3人民公社化阶段534.1.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53-544.2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变化54-614.2.1耕地规模55-594.2.2劳动力规模59-614.3国内外规模经营的经验及启示61-664.3.1国外经验61-644.3.2国内经验64-664.4小结66-67第五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分析67-855.1农民收入变动情况67-725.1.1全国农民收入变动情况67-695.1.2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变化情况69-725.2农民收入结构变化72-775.2.1农民收入形态结构72-735.2.2农民收入来源结构73-765.2.3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结构76-775.3农民收入差距77-825.3.1城乡收入差距77-795.3.2地区收入差距79-825.4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的关系82-845.4.11978-1984年间呈现正向关系82-835.4.21985-1989年间呈现反向关系835.4.31990-1995年间呈现波动关系835.4.41996-2004年间呈现正向关系83-845.5小结84-85第六章样本基本情况85-1046.1样本选择和分布85-866.2样本点基本情况866.3调查户基本情况86-906.3.1调查户家庭基本情况86-876.3.2调查户家庭成员基本情况87-906.4调查户的土地经营情况90-926.5调查户的粮食生产情况92-976.6调查户收入情况97-996.7调查户支出情况99-1026.8调查户主要农产品出售情况102-104第七章粮农耕地经营效益分析104-1147.1耕地规模现状104-1057.2粮农耕地分布105-1067.3粮农耕地规模与粮食生产水平106-1077.4粮农耕地规模与人均种植业收入1077.5粮农家庭文化与种植业经营绩效107-1087.6不同粮食生产经营规模效益分析108-1117.6.1模型与数据108-1097.6.2模型估计结果109-1117.7粮农耕地流转意愿分析111-1137.7.1模型与数据111-1127.7.2模型估计结果112-1137.8小结113-114第八章粮农最优生产经营规模分析114-1218.1理论框架114-1168.1.1基本假定1148.1.2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决策模型114-1168.1.3农户劳动力转移模型1168.2实证分析116-1198.2.1参数估计116-1178.2.2结果分析117-1198.3小结119-121第九章结论与对策建议121-1309.1主要结论121-1249.1.1粮食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19.1.2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比较上风明显1219.1.3粮食生产经营规模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21-1229.1.4粮食主产区劳动力非农化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但总体上还是存在剩余1229.1.5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其增长速度低于全国1229.1.6从收入结构看,粮食主产区农民兼业现象比较普遍1229.1.7粮农耕地的规模报酬在10亩以上是递增的122-1239.1.8耕地经营规模的大小决定粮农的收入和粮食商品率水平的高低1239.1.9粮农文化程度高低影响粮农的收入水平1239.1.10耕地流转是否有偿是影响耕地流转意愿的决定因素1239.1.11粮食主产区粮农户均最优耕地面积为71.10亩123-1249.1.12粮食主产区户均最优劳动力数量为0.42人,需转移出2.38人1249.2粮食主产区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增加粮农收入的对策建议124-1309.2.1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区别对待1249.2.2粮食主产区的规模经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124-1259.2.3实施补贴和优惠政策,对土地规模经营给予扶持1259.2.4严格保护耕地,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的稳定性1259.2.5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125-1269.2.6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126-1279.2.7建设小城镇、发展非农产业,积极转移剩余劳动力1279.2.8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1279.2.9大力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127-1289.2.10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1289.2.11建立土地规模经营保险基金制度128-1299.2.12加大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1299.2.13建立合作经济组织129-130参考文献130-138致谢138-139作者简历13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