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点城镇化道路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5358 浏览:192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集中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100多年前,恩格斯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增加了100倍。恩格斯的这一论断,指出了城市的规模效应。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同时,在城市里,产业间会形成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各大行业间的互动性,使城市的经济总量像滚雪球般地增长。因此,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以为|教育论文网|,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本身即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均匀速度的两倍。而目前我国城镇化仅为37.7,城镇化水平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成为快速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的“巨大瓶颈”。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较为明显。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模式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发展路子,走多元发展之路,有利于城镇体系结构与空间生产力的公道分布,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致性。比较科学公道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应该是实行三条路并举,即农村城镇化道路、区域城镇化道路、城市现代化道路。城镇化与产业化是不可分割的融合体。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做法是,将农业提供的产业原料从农村集中到城市,而将农村劳动力阻挡在城镇之外。结果产业发展确实比较快,但是城镇化进程却严重滞后。即使目前非农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85%左右,世界上也没有承认我国已经实现了产业化,我们自己也不以为|教育论文网|我国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非农产业远远没有吸纳和消化过剩农业劳动力,表WP=4明我国产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2001年,我国农村人口比重仍然高达62.3%。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化。城镇化是产业化的必然结果,产业化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教育论文网|。没有与产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城镇化,产业化就会后继乏力;没有高度的产业化,城镇化就会失去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伴随着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工人数量的增加,农民工人化的速度必然加快。同时,产业化的发展,自然要求产业生产各行业间的协作增加,要求产业生产企业的集中。这种集中,或者是直接在城市投资设厂,必然要求与生产相关的原材料供给、销售、科研、人才培养等相关行业的进一步集中,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拉动消费型服务业发展,再带动为交易配套的服务业的繁荣。因此,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以经济发展为条件|教育论文网|,与产业化相协调,以产业支撑为基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公道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主要是通过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产生积聚效应,以第二产业为依托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第二产业仍然占据较大的比重,农产品加产业应当成为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走区域城市化的路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将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联成一体,大力发展城镇网络,实现区域范围内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充分发挥大城市在本地区的中心作用,利用城市现有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活动|教育教学论文|和重新配置,为中小城市和城乡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经营城市从本质上讲,就是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等多种要素引入城市建设,用公共设施建设、经济宏观调控和社会秩序保障职能,不断提高城市土地资本和地域空间的使用效益,完善经济功能,创造发展环境,全面盘活城市资产,促进城市资产的重新配制和优化组合,从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不断扩充城WP=5市建设资金的来源,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我国土地资源少,耕地更少。城市用地与耕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我们的城镇化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上风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化道路相适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建设生态城市,防止城市生态贫困。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主要是先容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二章系统阐述有关城镇化问题的理论框架,包括城市的含义、起源和功能,城镇化的含义、测度与积极作用,西方城市经济理论述评;第三章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先容,主要是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化经营城市可持续发展
【论文提纲】:第一章导论15-19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15-16第二节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16-19一、研究方法16-18二、结构安排18-19第二章城镇化问题的一般理论19-55第一节城市的含义、起源和功能19-37一、城市的含义19-20二、城市的起源20-26三、城市的功能26-37第二节城镇化的含义、测度与积极作用37-43一、城镇化的含义37-39二.城镇化的测度39-40三、城镇化的积极作用40-43第三节西方城市经济理论述评43-55一、经济基础理论43-45二、增长极理论45-46三、核心——边沿模式理论46-48四、中心地理论48-49五、城市功能形成机制理论49-52六、现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52-55第三章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55-99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概述55-58一、1949~1957年产业化起步时期: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阶段55二、1958~1965年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剧烈波动阶段55-56三、1966~1977年“”时期:反向城镇化发展阶段56四、1978年改革开放后:城镇化重新步入正常发展轨道56-58第二节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征58-66一、我国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59-62二、城镇化与产业化相互脱离,并明显落后于产业化水平62-63三、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为主63-65四、政策导向作用对城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65五、东、西部城镇化水平差距大65-66第三节中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66-68一、对城镇化的熟悉不够,战略意识不强,指导乏力66二、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薄弱,推动气力|教学论文范文|不足,“造血”能力不强66-67三、推进城镇化的体制、制度和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67-68第四节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应坚持的原则68-70一、城乡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68二、从实际出发,顾及国情的原则68-69三、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步的原则69-70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70第五节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70-80一、几种不同的城镇化模式比较70-74二、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74-80第六节中国城镇化的远景目标和主要任务80-93一、远景目标模型选取80-82二、目标参数82-84三、未来任务84-93第七节加快推进城镇化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建设93-99一、加强对推进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93-94二、改革创新现行户籍管理制度94-95三、切实解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95-96四、创新城镇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切实改变城镇建设方式96-97五、改革投融资方式97-98六、创新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98-99第四章城镇化与产业化99-109第一节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关系99-104一、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99-102二、城镇化促进产业化102-104第二节推进产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104-107一、找准结合点,为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104二、坚持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104-105三、培育良性互动机制,为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105-106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走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新型产业化道路106-107第三节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要留意的几个问题107-109一、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主要依靠市场手段107二、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07-108三、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108-109第五章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109-128第一节小城镇的内涵及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意义109-114一、小城镇的内涵109-110二、小城镇与农村城镇化110-111三、发展小城镇的意义111-114第二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特点114-116一、建制镇发展速度快114-115二、产业结构以非农产业为主115三、乡镇产业是小城镇的支柱产业115四、居民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115-116五、镇容镇貌有了很大改观116第三节小城镇发展的四种模式116-117一、乡镇企业推动——苏南模式116二、家庭经济和商品市场推动——温州模式116-117三、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模式117四、大中城市功能扩散推动——北京模式117第四节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7-128一、存在的问题117-122二、对策措施122-128第六章城镇化与经营城市128-154第一节经营城市的概念、涵义和基本特征128-133一、经营城市的概念128-129二、经营城市的涵义129-130三、经营城市的一般属性130-131四、经营城市的特殊属性131-133第二节经营城市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问题133-139一、经营城市的理论基础133-135二、经营城市的现实意义135-138三、当前经营城市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38-139第三节城市规划139-142一、科学编制规划139-140二、确立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140-141三、全面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制141四、加大对规划的投入141-142第四节经营土地142-144一、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142-143二、整治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143三、大力推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确保土地资产增值143-144四、建立统一协调的城市土地经营机构144第五节经营公用设施、无形资产和城市精神资源144-148一、大力经营公用设施145-146二、大力经营无形资产146三、加强城市精神资源的开发146-148第六节政府在城市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应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148-154一、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中应发挥的作用148-150二、应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150-154第七章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154-173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54-163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54-157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57-158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58-161四、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61-163第二节我国城市生态贫困的现状及成因163-167一、我国城市生态现状163-165二、我国城市生态贫困的成因165-167第三节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目标——建设生态城市167-173一、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征167-168二、建设生态城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168-169三、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措施169-173参考文献173-179后记179-18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