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与水生态环境修复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4178 浏览:96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世界各个地区都正处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更是有数百个正在规划或者建设的城镇。城市化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剧增以及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无序、过度开采情况也在加剧,原本已经不堪重负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了更为严重的打击。但是,城市的规划依然多以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为主导,基础设施、能源与水源规划作为辅助,很少把水资源规划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人文等因素真正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绝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仍然存在且日益严重。只有能够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特性的、公道的、可持续的并且可以被实践的水资源规划才能保证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能够享用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本课题旨在将水的社会循环与水的自然循环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理论根基,深入研究水在现代城市的生产生活形态下其社会循环形态的变迁,以及与水的自然循环形态之间新的互动。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现代城市的发展形态对水资源需求的发展与变化,探讨城市对水资源的显性与隐性需求以及各供需组分之间的平衡和契合点,总结出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课题还将充分鉴戒国外先进的城市敏感性水资源规划的概念,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城市取水、用水、排水以及水资源配置模式,分析不同的水资源规划情景对于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影响及其敏感程度,寻找能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契合并且充分尊重水环境生态功能的和谐用水新模式。通过研究国外著名的流域管理案例,不难发现城市的水资源不可持续问题症结不仅在城市发展本身,大多也要归咎于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必须要跳出城市的范畴以流域观的角度去审视城市水环境的健康循环状态与流域内水生态环境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流域内水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亲身介入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水资源规划与水生态环境修复。将对水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之间辩证关系的新理解予以实践,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城市规规定位,在生态城的水资源配置规划中研究如何达到水资源显性与隐性需求的平衡,寻求可替代的非传统水源以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构。运用城市敏感性水资源规划的思路,把规划中的生态城的水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把生态城的水环境与规划区周边的水环境构成的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水资源规划中各个指标的设定与实现的技术路径对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显性和隐性影响,通过对城市的敏感度分析的整合来决策水资源规划。同时,在生态城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实践了流域观的概念,研究如何修复严重污染的地表水环境以保证流域内水体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结合空间布局搭建起城市内的水系并研究维持修复后水体功能的污水排放标准和水系补给方案。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技术上的规划和工程上的实践,更离不开政策性的引导和普及性教育,生态城的水资源规划也包括了对于节制用水和水资源管理举措的研究。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水的自然与社会循环关系在现代城市发展形态下的全新理解,以及在此指导下的对城市水资源显性与隐性需求的解读,夸大|教学论文网|了通过研究各供需组分之间的平衡与契合点来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课题中研究了城市敏感性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规划和水环境修复的流域观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并且将实在践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水资源规划与水生态环境修复这一个真实的案例当中,同时也检验了理论研究的可实施性。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本课题的理论研究与结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实践为如何从根本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及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等问题、寻找适合生态新城发展的和谐用水模式以及实现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关键词】: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修复城市敏感性生态城循环利用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13第1章绪论13-281.1研究背景13-191.2研究意义19-201.3国内外研究现状20-251.4课题来源251.5主要研究内容25-28第2章水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平衡的新概念28-402.1水的自然循环28-302.1.1水是可再生的循环型资源28-292.1.2水的自然循环作用292.1.3水的自然循环特点29-302.2人类活动对水的自然循环途径的改变30-312.3水的社会循环与水的自然循环之间的关系31-332.4现代城市发展形态下水的社会循环形态的变迁33-372.5水的社会循环与水的自然循环平衡的新概念37-392.5.1用水需求的多元化带来水资源利用的多元化372.5.2水的社会循环对水的自然循环的影响更加复杂37-382.5.3水的社会循环和水的自然循环的平衡的新理解38-392.6本章小结39-40第3章城市敏感性水资源规划的新思路40-513.1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40-433.1.1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41-423.1.2人口快速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423.1.3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42-433.2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多元化需求43-453.3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动态需求45-463.4水资源规划对城市的影响敏感度分析46-483.5城市敏感性水资源规划的新理念48-503.6本章小结50-51第4章我国现代城市的和谐用水新模式51-644.1现代城市的取用水新模式51-544.2现代城市的排水新模式54-574.3寻找可替代的新水源是必由之路57-594.3.1深度处理回用的污水是稳定可靠的城市水资源补充57-584.3.2雨水的收集利用是就地可用的水资源584.3.3因地制宜地淡化海水补充城市水源58-594.4有序、和谐、健康的用水新模式59-634.4.1技术性规划59-614.4.2政策性引导61-624.4.3普及性教育62-634.5本章小结63-64第5章天津生态城的水资源本底调查与规划目标64-915.1生态城选址及规划区现状65-705.1.1生态城及周边区域分析66-675.1.2生态城内部用地现状67-685.1.3生态城地质结构概况68-695.1.4生态城天气特点695.1.5生态城地下水的分布69-705.2生态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本底调查70-805.2.1生态城及周边的河流水系71-735.2.2生态城内的水库及生产性水面73-755.2.3生态城邻近海域75-765.2.4生态城周边其他水资源76-795.2.5生态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主要问题79-805.3生态城水资源规划目标的设定80-895.3.1以中国政府对生态城市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基本原则81-845.3.2新加坡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先进理念的贯彻84-865.3.3生态城水资源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86-885.3.4生态城水资源规划的特点与挑战88-895.4本章小结89-91第6章天津生态城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再生91-1136.1受污染地表水体的修复工程91-976.1.1规划区及周边地表水体的目标水质926.1.2规划区内地表水体的污染现况92-946.1.3规划区内地表水体修复与再生的技术路径94-976.2生态城水系的构建与蓄洪能力的分析97-1036.3有效的、高品质的补水是水环境修复与可持续的关键103-1096.4保护原生湿地、修复生态衰退型湿地、营建人工湿地三者并重109-1116.5本章小结111-113第7章天津生态城水资源规划的新模式113-1427.1生态城的供水特色113-1187.1.1地方性的用水特点113-1157.1.2生态城需水猜测115-1187.2分质供水的质与量118-1237.2.1全直饮的特色自来水供给119-1237.2.2不同水质的供给补充市政杂用1237.3供水水源的保障123-1277.4给水管网系统的新挑战127-1287.5减排型的排水模式128-1307.6以修养雨水为指导的雨水排放模式130-1377.6.1雨水集水区的划分1317.6.2暴雨径流量的测算131-1347.6.3雨水的修养及回收利用134-1377.7以就地、就近循环利用为指导的污水排放模式137-1417.8本章小结141-142第8章非传统水源开发与节水战略是水资源规划可持续的保障142-1708.1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水源优化供水水源结构142-1638.1.1再生水规划是实现城市内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条件|教育论文网|143-1478.1.2雨水修养是丰富再生水源结构、美化社区环境的必要辅助147-1618.1.3着眼于未来的新型替代水源探寻161-1638.2以改变用水习惯为目标的节水战略163-1658.3完备水源管理举措是水资源规划实施的保障165-1688.4生态城水资源规划和水生态环境修复的经验小结168-170第9章城市水循环与流域水环境关系的探讨170-1819.1就地微循环系统带动城市内水资源的循环利用170-1729.2以城市为单元的水循环系统优化流域内水资源循环的格式|教育论文范文|172-1739.3城市健康水循环与流域水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173-1759.4健全的流域管理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175-1809.4.1我国流域管理体制现状的探讨175-1779.4.2建立完善的流域管理机制的探讨177-1809.5本章小结180-181第10章我国新兴城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要素181-19010.1因地制宜的水资源配置规划是基础181-18210.2技术性规划与政策性引导并行是根本182-18410.3地方性的管理机制与地方间的齐力协作相结合是关键184-18510.4改变用水习惯和普及教育是保障185-18610.5水资源规划决策机制的革新是必由之路186-18910.6本章小结189-190结论190-193参考文献193-20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207-209致谢20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