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方式社会适应性问题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11845 浏览:468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旨在探讨清末民初中国师范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师范教育模式是随着近代社会产业化的进程而产生、发展的。中国在近代社会的变革过程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受西方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逐步开始改革传统的封建教育,推行近代新式学校教育。与其同时,师资紧缺问题就成为制约新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从清末制定《癸卯学制》到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在基本适应近代社会新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基础上而形成。具体表现为:在管理体制上,采取独立设置、集权管理的体制适应了政府控制教育的需要;在教育形式上,采用定向、分层的师资培养方式适应了新式教育对师资数量上的需求;在学生管理上,采用官费培养、毕业后必须服务于教育界的契约形式保证了师范生生源、稳定了师资队伍;在课程设置上,采取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混编,并留意各课程的区分与衔接,而且各级师范学校设置附属中、小学等适应了师范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中碰到的问题表现在:新式教育与旧的政治制度之间相冲突,新教育对于教师的迫切需要与政府对新教育经费投入的矛盾突出,新教育的发展与教师地位的不相当等。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就是在这种与社会适应性的矛盾中形成和发展的。任何一种教育模式,在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中,总有其必然性和公道性。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教育模式必然会产生与社会其他要素之间,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问题。所以,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在世界已成为一个空前开放、相互依存的整体的信息化社会,也渐渐显露出了种种不适应的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师范教育模式向教师教育模式转型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问题的一点重要启示。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一、引论。主要叙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及思路,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二、中国社会近代化与师范教育模式的形成。通过对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和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的考察,分析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关键词】:师范教育社会适应性教师教育
【论文提纲】:一、引论8-13(一)问题的提出8(二)研究的意义8-9(三)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9-11(四)相关研究11-12(五)研究思路及方法12-13二、中国社会近代化与师范教育模式的形成13-28(一)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13-15(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15-18(三)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18-28三、中国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分析28-36(一)独立设置、集权管理的体制适应政府控制教育的需要29(二)定向、分层的师资培养模式适应师资数量上的需求29-31(三)官费培养、毕业后须服务于教育界的契约模式保证了师范生生源、稳定了师资队伍31-32(四)课程设置上采取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混编、师范学校附设中、小学适应了师范生能力培养的需要32-33(五)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中碰到的问题33-36四、研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的现实意义36-42(一)关于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的争论37-39(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势在必行39-40(三)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应参照世界师范教育模式发展趋势二40-42五、结论—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42-48(一)教师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42-43(二)对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43-48总结48-50参考文献:50-52致谢52-53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