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文学组织与传播(1930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4508 浏览:137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左联”从成立之初便承担着中国意识形态传播的历史使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左联也比较出色地完成了意识形态传播的使命。本文引入了传播学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策略,探讨了“左联”这一政治化的文学组织内部信息交流和外部信息交流情况及其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过程。全文共分三章,在《绪论》中,本文回顾了解放以来关于“左联”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阐释了从传播学和行政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左联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这一新的研究角度和以前的研究角度可以形成对话和互补关系。第一章通过考证左联组织系统中各组织的功能、各组织主要领导人的任期,勾画了左联组织系统图。本文以为|教育论文网|左联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直线——顾问式结构,在左联的不同时期,这种直线——顾问式结构呈现出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左联组织结构的内在缺陷——两个领导核心——是如何强化了左联原已存在的人事矛盾。第二章主要研究左联文学的传播,探讨左联文学深受青年读者欢迎的原因。由于左联文学自身具有的潜在贸易|教育教学论文|价值,资本投资者借左翼文学(包括左翼话语)来创高额利润;而左翼文坛则希望通过公然出版的读物和公然放映的电影传播左翼话语,资本打开了“把关人”把守的大门,使“左联”文学在检查制度盛行的时代得以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左联也很注重传播策略的运用,文中主要分析了信息爆炸式的斗争策略、曲径通幽式的出版发行策略以及左联的联合策略。第三章主要研究“左联”的受众理论及其内在矛盾,以为|教育论文网|“文艺大众化”路线是全方位的“无产阶级化”(包括作家、作品和读者的“无产阶级化”),而“大众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动员广大群众反抗现政权。通过对瞿秋白、茅盾、鲁迅的“大众化”理论的分析,指出“大众化”理论的主要缺点在于对“大众”缺乏具体的分析,进而造成了左联作家情感的“虚拟化”、左联文学作品“预设读者”和“实际读者”的分离。文中引述30年代教育状况的资料,对“大众”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结语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左联作家的人格缺陷、左联组织结构的内在矛盾为着眼点,探讨了左联在意识形态传播道路之所以没有取得更大效果的原因。【关键词】:左联文学组织传播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5-6英文摘要6-8绪论8-15第一章左联的组织与结构15-54第一节:“左联”组织系统及其图解15-18第二节:系统内部各组织的功能18-33一、中心宣传部19-21二、中心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21-23三、“左联”党团23-25四、“左联”常委会、执委会、秘书处25-29五、委员会29-31六、基层组织31七、组织31-33第三节:左联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变迁33-54一、“左联”的组织结构的特点33-40二、左联组织结构的变化40-541、“左联”早期40-432、“左联”中期43-463、“左联”后期46-54第二章:“左联”文学的传播54-90第一节:左联文学的传播对于思潮的把握54-62一、腐败政治为“左联”文学留下地盘54-57二、“左联”文学:读者认同与作者取向57-60三、刊物在“时代”和“读者”的双重压力下转型60-62第二节:“左联”文学的贸易|教育教学论文|价值与市场传播62-74一、“左联”文学的贸易|教育教学论文|价值63-69二、投资者和“把关人”的双向妥协69-74第三节:“左联”文学的传播策略与传播途径74-90一、信息爆炸式的斗争策略75-80二、“曲径通幽”式的出版发行策略80-84三、左联的联合策略84-90第三章:左联文学的受众理论及其内在矛盾90-107第一节:“左联”的受众理论91-97第二节:“左联”作家大众化的内在矛盾97-101第三节:“左联”文学的受众分析101-107结语107-111参考文献111-121后记121-12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