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阶层消失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4217 浏览:164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中国传统社会,私塾是基础教育的主体,而塾师是私塾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转型,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开始脱离传统,迈向近代化(现代化),传统教育也开始遭受挑战,逐渐向现代教育过渡。本文以塾师阶层的变迁为视角,对塾师阶层从遭到新教育的冲击以来,直至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以透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部分如何在近现代社会中逐渐被现代教育所替代。由于塾师阶层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多重关系,论文对塾师阶层的关注也是多向度的,不仅包括塾师职业活动及其变迁,还包括塾师的经济生活、社会地位、社会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社会关系等方面。塾师职业是以私塾为依托,塾师的消失是以私塾的消亡为条件|教育论文网|,故私塾变迁也是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私塾变迁又与传统教育结构的消解和新式学校系统的建立、发展、普及密切相关。塾师阶层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教育变迁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场观念、行为和命运的巨大转折,从他们身上可以折射出近现代中国教育转型的张力和阵痛。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塾师阶层的变迁表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科举制度废除切断了塾师们的仕进之路,降低了其职业吸引力;新式学校的建立和普及压缩了塾师阶层的职业队伍,改变了其职业行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迁消解了塾师的社会空间,使之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塾师阶层由“适者”到“不适者”的转化,直至终极消失,即是近现代中国教育挑战、反叛传统的一个侧面,是中国新教育发展在底层推进的一个缩影。这种消失过程以塾师阶层队伍数量的减少、经济待遇的下降、社会地位的降低、教学活动的变化为表征,以社会的政治革命、经济变革、文化鼎新和教育转型为诱因,是社会变迁与教育变迁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在20世纪前半叶迟迟没有完成,始终带有新旧杂陈的过渡性特征,其中基础教育的二元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私塾的消亡到学校的普及,从塾师阶层的消失到学校教师的兴起,正好是完成了中国教育机构和教师职业在近现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塾师阶层的消失,宣告了中国传统教育形式的终结和中国教育现代转型的完成。【关键词】:塾师阶层近现代社会教育转型
【论文提纲】:摘要5-6ABSTRACT6-10导论10-18第一章“清闲客”与“安闲囚”——前近代社会的塾师18-52一、“塾”与“塾师”18-26二、塾师的从业与执教26-38三、塾师的经济生活与社会交往38-43四、个案分析43-52第二章因袭与变更——19世纪下半叶的塾师52-94一、塾师职业需求与职业队伍52-64二、塾师教学活动与职业形象64-74三、塾师职业收入与社会活动|教育教学论文|74-82四、个案分析82-94第三章教育转型与角色转换——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的塾师94-141一、废科举兴学堂的冲击及其局限94-109二、塾师与清末私塾改良109-117三、塾师认同危机与活动|教育教学论文|变化117-129四、个案分析129-141第四章从主流到边沿的转化——中华民国时期的塾师141-184一、塾师与民国私塾改良141-156二、小学发展与私塾异动156-168三、塾师阶层的困窘与末路168-176四、个案分析176-184第五章消失于人民政权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塾师184-197一、私塾消亡与塾师消失184-189二、塾师阶层消失的多视角分析189-191三、后塾师时代的乡村教师191-194四、个案分析194-197结语197-206附录206-223蒲松龄作品三种206-213张先生讨学钱213-218《历代教育名人志》中收录的近现代塾师群像218-223参考文献223-230后记23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