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损害病理及功能影像学特点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27811 浏览:1232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原因,早期表现记忆力下降,以后逐渐出现语言、推理、判定、计算及定向能力的进行性下降,多伴有行为异常、人格改变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AD的病理特征为老年斑(senileplaques,SPs)、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s)、神经元脱失和脑皮质变性萎缩。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被以为|教育论文网|是一种介于正常老年人与AD之间的中间过渡状态,表现为能够被家人证实的记忆、语言或其他方面的智能损害,但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一般以为|教育论文网|多数遗忘型MCI(aMCI)终极将发展为AD,每年约10~15转化为AD。我国有数百万AD患者,正在成为一个庞大的人群。AD除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照料负担以外,还使家庭和政府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支出。目前AD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及早期干涉是当前的研究热门。早期AD和MCI是很多药物和疫苗的治疗目标,目的是减慢或阻止AD病理的发展。然而,只有晚期AD才能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此时药物治疗几乎无效。结构影像学在AD的早期诊断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以往的研究多致力于AD大脑形态学改变,如选择性颞叶内侧海马结构、内嗅皮层线性及体积变化可出现在AD早期阶段。有很多证据显示,仅凭视觉评估海马萎缩就能很精确地鉴别AD和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然而,当海马结构及内嗅皮层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时,AD病程往往已进展到较晚期。最新的研究以为|教育论文网|,早期AD及MCI在皮质结构未发生改变前,脑功能就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白质损害引起的皮质中枢的信息联络中断有关。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尤其是皮质下缺血型血管性痴呆(包括Binswanger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皮质下腔隙性梗死和深部白质损害(whitematterlesions,WMLs)。WMLs被以为|教育论文网|与小血管病变引起的慢性缺血有关。然而,WMLs不只见于VD,多数AD患者及一部分MCI患者也存在着传统影像学上可见的白质损害。尽管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已经证实AD和MCI患者存在脑白质大体和微结构改变,但这些白质改变的临床意义及病理生理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有些研究报道,与非痴呆老人比较AD患者WMLs更加明显,而另一些研究未得到同样的结论。此外,AD患者WMLs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也仍不清楚,有些研究提示WMLs与认知功能有关,伴有WMLs的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更加明显;而其他一些研究未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AD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WMLs的临床意义仍未明了。一项定量研究发现,WMLs与记忆障碍、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有关。另有很多研究一致以为|教育论文网|,WMLs与年龄、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也有关,提示其可能是一种血管相关性疾病,尽管这种改变是一种非特异性病理改变。越来越多的病理学证据显示,AD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白质损害和功能异常。有病理学证实,WMLs在AD临床症状显现中扮演着重要作用,WMLs的加重可能增加罹患AD的危险性。另有很多研究发现,除了常见于灰质区的典型病理损害神经元脱失外,AD患者脑白质组织中还存在广泛的常见于原发白质疾病的特征改变,包括轴突、少突胶质细胞及脂质成分的减少及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等。定量检测方法出现以前,WMLs研究多集中在影像学视觉评分法。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inversionrecovery,FLAIR)新序列的出现,半自动定量丈量|教学论文网|成为研究热门。AD的研究多应用FLAIR序列以及基于强度阈值的半自动分割法定量检测WMLs的体积。固然传统MRI能够显示AD患者的全脑及特异性脑结构的萎缩,但对皮质下白质的研究受到很多限制,尤其是当无明显白质高信号时,传统MRI就显得更加无能为力。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侵入性水弥散成像技术,可用于活体定量检测水分子的弥散方向和程度,进而提供大脑结构的容量、方向和几何形状,同时也可反映传统MRI无明显WMLs的脑白质微细结构的改变。组织内水的弥散在各个方向上是不相同的,这是由于其受到细胞膜及细胞骨架神经微丝、微管的限制。水分子沿纤维方向更易弥散的特性称为各向异性,其中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最常用,其能够显示白质纤维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均匀弥散系数(meandiffusivity,MD)可以丈量|教学论文网|水弥散的程度,从而反映脑白质的结构和病理改变。有报道显示,白质区轴突、少突胶质细胞的减少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可以引起DTI参数的异常改变。磁共振质子波谱(proton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1H-MRS)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活体评价大脑生化成分的方法。~1H-MRS检测的主要代谢产物包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醇(mI)、含胆碱复合物(Cho)及肌酸和磷酸肌酸(Cr)等。多数研究发现NAA的降低和mI的升高可能是AD的特征,反映患者脑组织中存在神经元损害或脱失,以及胶质细胞增生或细胞膜异常。本研究应用神经病理学、常规MRI、DTI及~1H-MRS等方法对AD患者脑白质结构损害的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白质损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目的是进一步了解WMLs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精神症状的影响。第一部分:阿尔茨海默病白质病理改变与影像学对照研究目的: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区的病理和MRI研究,探讨AD血管性病理改变特征及其与影像学的相关性。方法:(1)病理学研究:4例经尸检确诊的AD患者脑组织经10中性甲醛固定30天后,以体为中心行冠状切,厚度1cm,在额叶、颞叶、顶叶、枕叶、Ammon角、海马、基底节及丘脑等部位常规取材后,在脑室四周白质区、弓状纤维等多处补取,进行石蜡包埋。行HE、刚果红、硝酸银、G-B银染色和Tau、Ubiquitin、βA4免疫组化染色等,显微镜下观察各脑叶皮层、扣带回、杏仁核、海马、海马旁回、Meynert基底核、脑干的黑质、蓝斑、迷走神经背核等部位的神经元脱失、老年斑(SPs)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的多少与分布;同时具体观察白质区域的病理改变,尤其是神经元变性、髓鞘脱失、少突胶质细胞密度、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小血管改变的特征。(2)影像学方法:研究4例患者生前MRI的脑萎缩特征及脑室四周及皮层下深部白质损害(WMLs)程度,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所有4例AD患者均以颞叶及顶叶的萎缩为重,尤其是颞叶内侧萎缩更明显,额叶、岛叶皮质也有不同程度的萎缩;4例AD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室四周及皮层下深部白质损害及小血管变性,以额叶为重,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脱髓鞘、少突胶质细胞及轴突减少、胶质细胞增生及小血管壁纤维素变性或淀粉样蛋白沉积。(2)AD病理(包括神经元脱失、SPs及NFTs)明显的部位颞叶内侧、海马及额叶,其影像学提示的局部脑叶萎缩也更加明显;影像学上白质区异常信号与病理改变也相一致。结论:AD患者不仅灰质受累,白质区也存在损害;病理学所见与影像学改变基本一致。第二部分: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目的:应用高场强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采用半定量和定量两种方法研究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病变(WMLs),并探讨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轻中度AD患者56例,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老年人40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既往病史,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分并行常规头颅磁共振(MRI)扫描。应用改良Fazekas半定量评分法及半自动定量方法测定FLAIR序列上侧脑室四周WMLs(PVWMLs)和深部白质WMLs(DWMLs)评分,以及总WMLs(VWMLs)体积,并分析其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画钟试验(DCT)及ADAS-Cog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AD患者VWMLs为27.4±13.9cm3,PVWMLs评分为1.31±0.60,DWMLs评分为0.93±0.6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6±13.2cm3,0.75±0.54和0.38±0.49)(均P﹤0.05)。控制年龄后上述结果无变化。(2)相关分析显示,AD患者年龄与VWMLs无相关性(P﹥0.05)。AD组伴有或不伴高血压病史2组比较VW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P﹤0.05),PVWMLs及DWML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控制年龄变量后,AD患者VWMLs与MMSE呈明显负相关(r=-0.569,P﹤0.05),与ADAS-Cog呈明显正相关(r=0.515,P﹤0.01),与画钟试验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399,P﹤0.05)。结论:AD患者白质病变,无论是PVWMLs还是DWMLs均较正常同龄人明显;高血压是WMLs的危险因素,提示血管性危险因素可能与AD的发病有关;WMLs能影响AD患者的全面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第三部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价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微细结构损害的研究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研究轻度认知障碍(MCI)及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微细结构的改变,同时探讨DTI参数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例MCI患者、12例轻中度AD患者及12例年龄及性别相当的健康对照(NC)老人行常规MRI及DTI检查,丈量|教学论文网|胼胝体压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及内囊后肢白质区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和均匀弥散率(MD)。统计分析3组之间DTI参数的差别,并与神经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CI患者只有顶叶白质FA值明显下降,FA值分别为0.558±0.079和0.489±0.079(P﹤0.05),MD值与对照组均无差别(P﹥0.05)。(2)健康对照组额叶、顶叶及颞叶FA值分别为0.499±0.081、0.558±0.079和0.440±0.061,AD患者额叶、顶叶及颞叶FA值分别为0.405±0.072、0.454±0.069和0.363±0.056,2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胼胝体压部、额叶及顶叶MD值分别为0.978±0.082、0.920±0.054和0.817±0.04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内囊前后肢及枕叶3组FA及MD值比较均无差别(P﹥0.05)。(3)所有被研究者参加的相关分析显示,顶叶及颞叶FA值与MMSE、单词回忆及单词再认评分均相关(P﹤0.05),胼胝体压部FA值与单词再认评分相关(P﹤0.05)。胼胝体压部及顶叶MD值与MMSE、单词回忆及单词再认评分均相关(P﹤0.05)。结论:MCI及轻中度AD患者存在脑白质选择性微细结构损害,其可能是由AD病理与血管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这种损害出现在与高级皮层功能相关的脑区,而与低级功能相关的区域未见明显受损。第四部分:~1H-磁共振波谱成像评价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侧脑室顶旁白质损害的研究目的:应用~1H-磁共振波谱(~1H-MRS)及弥散张量成像(DTI)2种磁共振新技术联合评价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侧脑室顶旁的白质损害。方法:AD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均进行临床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和GESigna3.0T超导磁共振检查,采用PRESS序列,对双侧侧脑室顶旁白质感兴趣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醇(mI)、含胆碱复合物(Cho)及肌酸和磷酸肌酸(Cr)浓度进行采集,并计算NAA/Cr、mI/Cr及Cho/Cr比值。同时进行常规MRI和DTI扫描,对双侧侧脑室顶旁相同部位白质感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和均匀弥散率(MD)的均匀值进行丈量|教学论文网|,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D组NAA/Cr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mI/Cr及Cho/Cr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AD组FA及MD值分别为0.470±0.082和0.771±0.099,对照组FA及MD值分别为0.539±0.068和0.691±0.064,AD组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D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控制年龄后,mI/Cr比值与FA值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MD值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AD患者侧脑室顶旁白质区mI及Cho浓度增加,DTI检测出相同部位FA值降低,MD值升高,提示AD患者不仅存在着灰质病变,白质亦受累,推测这可能与AD病理和共存的血管性病理改变有关;~1H-MRS与DTI结合能更好地检测出AD患者的白质损害。【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白质损害核磁共振神经病理学弥散张量成像质子磁共振波谱神经原纤维缠结老年斑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5-11英文摘要11-20英文缩写20-22研究论文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损害的病理及功能影像学特征研究22-87引言22-25第一部分阿尔茨海默病白质病理改变与影像学对照研究25-42前言25材料与方法25-27结果27-30附图30-34附表34-35讨论35-38小结38-39参考文献39-42第二部分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42-59前言42材料与方法42-45结果45-46附图46-51附表51-53讨论53-55小结55-56参考文献56-59第三部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价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微细结构损害的研究59-74前言59-60材料与方法60-62结果62-63附图63-65附表65-69讨论69-71小结71-72参考文献72-74第四部分~1H-磁共振波谱成像评价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侧脑室顶旁白质损害的研究74-87前言74-75材料与方法75-77结果77-78附图78-81附表81-82讨论82-84小结84-85参考文献85-87结论87-88综述一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88-108综述二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发病机制研究进展108-118致谢118-119个人简历119-12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