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16812 浏览:719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塞巴洛斯·拉斯奎林(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在文献中使用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更夸大|教学论文网|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自从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和一类旅游产品诞生以来,深受旅游者广泛欢迎,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丰富|教育论文范文|研究成果。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产生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概括起来有保护中心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回归自然说、负责任说和原始荒野说五类。但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当数世界旅游组织2002年魁北克生态旅游峰会中对生态旅游的界定最为权威,以为|教育论文网|生态旅游是(1)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作出保护性贡献,(2)并对土著本地社区规划、发展和运作带来好处,(3)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相互交流和(4)以自助散客旅游和有组织的小团队旅游为主的旅游形式。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是旅游者以自然和(/或)人文生态环境为吸引物,既满足其旅游需求,又尽量减少对自然和(/或)人文生态环境破坏,并对旅游地生态恢复保护作出贡献的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形式。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在旅游理念、旅游容量、旅游项目、市场吸引力、旅游者心灵感受、旅游设施设备、经营频率、经营及政策导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看,生态旅游具有这些特征:从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层面上来讲,生态旅游是一种依靠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相对未受人类干扰的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或者是在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融合了人类活动历史文化且历史文化生态保存较为完整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从主体层面上来讲,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经营管理者应当具有生态环境论理观,对生态环境负有强烈的责任感。从社会层面上来讲,生态旅游是能促进当地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在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公道持续利用的基础上,获得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主体等各方面共同介入的利益。从旅游者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保护的贡献、利用程度和破坏程度,旅游者可以划分为环保主义者、资源保护型、环境友好型、资源依托型、资源利用型、资源享受型、资源消费型、资源损害型和资源掠夺型九种,前四种就是生态旅游者,后五种属于大众旅游者。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分类成果,从生态系统包含物质环境、生物资源和人类活动形成的文化三个方面,把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划分为环境类资源、生物资源和文化生态资源三大主类,在每一主类中又根据景观属性、成因进行了细分,总共将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分为3主类、7个亚类,23个基本类型和200种景观。为进一步阐明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保存完好程度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文将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微生态景观、半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农业景观、城镇文化生态景观、城市近郊文化生态景观和城市文化生态景观九种类型。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分类为其开发奠定了基础,旅游者的分类为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和识别奠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中,市场需求是动因,资源是物质基础,旅游产品是联系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的桥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除考虑这些内部因素以外,还受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归类分析。从经营环境分析结果,可以判定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经营具有哪些上风和劣势,面临什么样的机遇或者挑战,籍此制定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战略。这些具有内部逻辑关系的分析方式,就是本文提出RMP—SWOT分析方法在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资源、市场、现有产品和旅游经营环境分析只是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创新开发逻辑条件|教育论文网|。就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创新开发而言,由于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其开发当与传统的旅游开发存在不同的方法。为凸现生态旅游对以自然为主生态资源的依托性、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负责任性,本文提出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要树立非城市化、资源低消耗、原生态保护、人文关怀、人地和谐、品牌立业、绿色经营、传播文明创新理念,同时要在保护第一、市场导向、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区分大城市居民近郊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和国内外长间隔出游的生态旅游者需求,研究其特性差异,分类指导,以满足不同目标消费人群的需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者、开发商、政府、社团组织和社区居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带来的经济、信息、技术、物质、职员、文化、制度、政策、标准、和信仰会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地域带来负面影响,使社区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和生态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渐进式的,社区居民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支持阶段、抵制阶段、修复阶段和融合阶段。为了减少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对社区的影响,促进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目标,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其次,要构建各方利益主体共同介入资源环境保护的保护机制,规范各介入主体的行为,共同促进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科学公道开发利用;再次要通过选择接待生态旅游细分人群、提倡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科学规划和管理、实施生态旅游许可证制度等途径来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区管理机制。最后要实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就能保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成都市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并以龙门山成都段、邛崃山脉成都段高山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两山低山丘陵和龙泉山脉成都段低山丘陵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成都平原区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为典型代表。这些资源种类丰富,既有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资源,又有数量多、品种齐全、分布范围广泛的动植物资源,还有大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的组合形态较好;不乏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吸引力的高品味生态旅游资源,如大熊猫、珙桐、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等。但目前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结构单一,品牌产品不突出,大量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极大开发潜力。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划分为近郊和远郊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两个层次,近郊以内又可以划分城市文化生态旅游圈、近郊生态休闲旅游圈和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圈,各圈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不同,旅游活动项目各异,但各区域都应当增加介入性强的运动健身类、度假疗养类、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在成都市远郊龙门山、邛崃山脉成都段的龙溪—虹口、白水河、鞍子河、黑水河四个自然保护区和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邛崃山脉可以根据各自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发地质地貌科考科普、普通生态观光、徒步穿越、登山、探险、攀岩旅游、野生动物寻踪、生态度假、避暑、疗养、观瀑、荡舟、戏鱼、垂钓、山地自行车、滑草、营地、野外生存、蹦极、户外拓展练习、日出云海佛光等天象旅游、雪山冰川冰湖探秘及地质地貌考察、漂流、温泉度假、高山草甸、高山杜鹃观光、红叶观光、观鸟旅游等旅游活动项目。为加强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保护,促进成都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成都市在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中不仅要遵循前文所述的八个创新理念和六个基本原则外,还建议成都市加强成都市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制定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加大政府对生态旅游开发宏观调控管理力度;培育上风生态旅游品牌和加大向国际生态旅游市场品牌营销力度。【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成都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7ABSTRACT7-13第1章引言13-271.1研究背景13-151.1.1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131.1.2成都市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13-141.1.3发展生态旅游需要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理论和方法141.1.4理论及实际意义14-151.2国内外文献综述15-221.2.1关于生态旅游的起源和发展15-171.2.2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17-221.3课题来源及研究成果22-231.4主要研究方法23-241.5论文主要成果和创新性24-27第2章生态旅游概念及特征27-29第3章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的RMP分析29-603.1资源(Resources)性分析29-463.1.1生态旅游分类29-333.1.2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Resources)分析33-463.2成都生态旅游的市场(Markets)分析46-563.2.1生态旅游者46-493.2.2国际生态旅游市场分析49-533.2.3成都市旅游市场分析53-563.3成都生态旅游产品(Products)开发现状56-603.3.1成都市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进展56-583.3.2成都市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现状58-60第4章成都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60-634.1SWOT分析的起源和发展60-63第5章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创新63-745.1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理念63-665.2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66-675.3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策略67-715.4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开发探讨71-745.4.1成都市近郊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策略71-725.4.2成都市远郊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策略72-74第6章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保护策略74-886.1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对社区的影响74-786.2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78-846.2.1确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目标78-806.2.2构建各方利益主体共同介入资源环境保护机制80-816.2.3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区管理机制81-846.2.4实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846.3成都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框架思路84-88结论88-91致谢91-92参考文献92-9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