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抑郁症状社会信息加工方式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14108 浏览:592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生抑郁症状是其抑郁中的一种类型,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心理学家们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对青少年抑郁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干涉进行了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青少年抑郁问题的熟悉,为有效预防和干涉青少年抑郁提供了一些理论解释和方法指导。但由于青少年抑郁问题的复杂性,目前,该领域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临床抑郁青少年基本认知过程机制、社会因素影响和社会性发展不良特征以及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上,而用社会认知范式,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结合流行病学和细胞免疫学方法,探讨非临床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心理机制,未见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路径分析法、社会认知实验范式、免疫细胞因子水平的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社会信息加工方式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分为五部分,主要由十个研究组成,依次涉及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率、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社会信息加工中的编码、回忆、再认、启动方式;4种免疫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与抑郁症状认知因子的关系等。综合本研究结果,得出了以下结论:1.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率为42.3%,且有性别、学校类型差异。2.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水平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而增高;13岁是关键年龄,初二是关键年级;在部分年龄、年级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3.负性自主思维、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学校类型、人际关系、父母文化程度6个因素对中学生抑郁症状有猜测作用。4.学校因素、负性自主思维对中学生抑郁症状有直接作用;家庭因素、自身发展因素对中学生抑郁症状有间接作用。5.抑郁症状中学生的社会信息加工存在负性编码、负性回忆、负性再认、负性启动和负性加工偏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6.抑郁症状中学生的社会信息加工的回忆具有情境一致性。7.对再认材料的不同加工深度影响抑郁症状中学生社会信息加工的再认。8.抑郁症状中学生社会信息加工的负性启动主要是由于对负性条目、中性条目的负性偏向加工引起。9.抑郁症状中学生的血清IL-2、IL-6、TNF-口水平明显降低,且这三种兔疫细胞因子具有精神病理学意义。10.社会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范式与兔疫细胞因子放射免疫法相结合是研究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有效、可靠的手段。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研究,从基本认知过程深入到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从临床群体延伸到非临床群体,并且结合流行病学和免疫细胞因子的研究,从而丰富了对非临床青少年抑郁流行病学、发展和影响特点的熟悉;揭示了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内部机制,探讨了其免疫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特点以及认知特征和意义。为青少年抑郁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实在践意义是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抑郁的心理咨询、诊断、治疗和教育对策提供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中学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社会信息加工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7-9英文摘要9-11Ⅰ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11-321引言11-132研究文献综述13-292.1青少年抑郁的定义与分类13-142.1.1青少年抑郁的定义132.1.2青少年抑郁的分类13-142.1.3青少年抑郁的门路模式和序列模式142.2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信息加工14-162.2.1社会认知14-152.2.2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15-162.3关于抑郁的理论与研究16-282.3.1抑郁的描述性特征16-192.3.2抑郁的生物学理论与研究19-232.3.3抑郁的社会认知理论与研究23-252.3.4抑郁的信息加工理论与研究25-282.4过去研究的总结和将来研究的方向28-292.4.1过去研究的总结28-292.4.2将来研究的方向293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29-303.1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29-303.2研究假设304研究总体设计与思路30-32Ⅱ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32-561研究一、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研究32-381.1研究目的321.2研究样本321.3研究工具32-331.3.1Beck抑郁自评问卷321.3.2Zung氏抑郁量表32-331.3.3中学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调查表331.4统计方法331.5结果与分析33-361.5.1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率331.5.2不同学校类型中学生轻、中、重抑郁症状的分析33-341.5.3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异34-351.5.4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年龄差异351.5.5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年级差异35-361.6讨论36-382研究二、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展特点研究38-432.1研究目的382.2研究样本382.3研究工具382.4结果与分析38-422.4.1中学生抑郁症状水平发展趋势的横断面比较38-392.4.2中学生抑郁症状水平发展特点的性别差异39-412.4.3不同年级中学生轻、中、重抑郁症状水平发展特点分析41-422.4.4不同年龄中学生轻、中、重抑郁症状水平发展特点分析422.5讨论42-433研究三、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43-513.1研究目的433.2研究样本433.3研究工具43-443.4结果与分析44-503.4.1中学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与抑郁得分相关分析44-453.4.2中学生抑郁症状家庭因素分析45-473.4.3中学生抑郁症状学校因素分析47-483.4.4中学生抑郁症状自身发展因素分析48-493.4.5中学生抑郁症状与自主思维因子的关系分析49-503.5讨论50-514研究四、中学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51-564.1研究目的514.2研究样本514.3研究工具51-524.4结果与分析52-544.4.1中学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52-534.4.2中学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路径系数分析53-544.5讨论54-56Ⅲ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56-721研究五、抑郁症状中学生的编码特点研究57-611.1研究目的571.2实验被试571.3研究方法57-581.3.1实验设计571.3.2实验材料57-581.3.3实验程序581.4结果与分析58-601.4.1抑郁症状中学生编码量的分析581.4.2抑郁症状中学生对正性、负性和中性条目编码的分析58-591.4.3抑郁症状中学生的编码偏向的分析59-601.5讨论60-612研究六、不同回忆条件下抑郁症状中学生的回忆特点研究61-652.1研究目的612.2实验被试612.3研究方法61-622.3.1实验设计612.3.2实验材料612.3.3实验程序61-622.3.4统计处理622.4结果与分析62-642.4.1正性条件对抑郁症状中学生回忆的影响622.4.2负性条件对抑郁症状中学生回忆的影响62-632.4.3中性条件对抑郁症状中学生回忆的影响63-642.4.4不同回忆条件对抑郁症状中学生回忆偏向的影响642.5讨论64-653研究七、抑郁症状中学生的再认特点研究65-683.1研究目的653.2实验被试653.3研究方法65-663.3.1实验设计65-663.3.2实验材料663.3.3实验程序663.4结果与分析66-673.4.1抑郁症状中学生对正性、负性和中性条目的再认量分析66-673.4.2抑郁症状中学生的再认偏向分析673.5讨论67-684研究八、抑郁症状中学生的启动效应特点的研究68-724.1研究目的684.2实验被试684.3研究方法68-694.3.1实验设计684.3.2实验材料684.3.3实验程序68-694.4结果与分析69-714.4.1抑郁症状中学生启动效应分析694.4.2抑郁症状中学生对正性、负性和中性条目的启动加工分析69-704.4.3抑郁症状中学生的启动偏向分析70-714.5讨论71-72Ⅳ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心理免疫研究72-801研究九、抑郁症状中学生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73-761.1研究目的731.2研究被试731.3研究方法73-741.3.1样本采集与储存731.3.2测定程序73-741.4结果与分析74-751.4.1血清TNF-α、IL-8、IL-2和IL-6的标准曲线测定741.4.2抑郁组与对照组TNF-α、IL-8、IL-2和IL-6水平比较74-751.5讨论75-762研究十、抑郁症状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血清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76-802.1研究目的762.2研究被试762.3研究方法762.3.1标本采集与处理762.3.2细胞因子检测程序762.3.3统计学处理762.4结果分析76-792.4.1抑郁症状中学生Beck、Zung和自主思维总分与细胞因子水平分析762.4.2抑郁症状中学生Beck量表项目因子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相关分析76-772.4.3抑郁症状中学生自主思维项目因子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相关分析77-792.5讨论79-80Ⅴ研究总结和建议80-881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80-812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描述性特征81-823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82-844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心理免疫特点84-855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85-875.1理论有待完善865.2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865.3实验方法有待改进865.4研究内容尚需深入86-876总结论87-88参考文献88-100附录1—9100-123发表文章目录(1999.9—2002.7)123-124后语12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