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影响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19874 浏览:856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新世纪,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心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不仅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变革的指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关键的就是要在研究人的视野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性化和现代性超越。形成符合现代人的现实人性,合乎现代人的人性完善和发展需要。因而,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或对人片面性理解的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吸取人本主义理论中的公道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人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价值观的改进与创新,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是人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思考,本文对人本主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影响作了初步探索。文章以人本主义的概念及发展历史为出发点,扼要评介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第二部分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视野五个反面作了哲学反思,剖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物质性,人的个性,自由性,共性,主体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三个方面,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本文的最后一章也是本文的最重要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出发,确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从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载体观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探讨了人本主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诸方面的具体影响和改进。【关键词】:人本主义人学理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提纲】:摘要5-6Abstract6-10一、绪论10-19(一)研究背景10-111、现实背景102、理论背景10-11(二)研究意义11-121、现实意义112、理论意义11-12(三)研究现状12-161、国外研究现状12-142、国内研究现状14-16(四)研究方法及思路16-171、研究方法16-172、研究思路17(五)研究的创新点17(六)本章小结17-19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发展历史渊源19-28(一)人本主义概念的界定19-20(二)人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渊源20-271、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潮20-242、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24-25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25-27(三)本章小结27-28三、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哲学反思28-31(一)过于夸大|教学论文网|集体性,忽视"个性"28-29(二)过于夸大|教学论文网|人的"阶级性",忽视人的"共性"29(三)过于夸大|教学论文网|人的"精神性",忽视人的"自然性"29(四)过于夸大|教学论文网|人的"可塑性",忽视人的"主体性"29-30(五)过于夸大|教学论文网|人的"纪律性",忽视人的"自由性"30(六)本章小结30-31四、社会变革与转型期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31-40(一)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诉求31-331、经济全球化为人的彻底解放准备了生产力条件312、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31-323、催生了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念32-33(二)文化多元化对人的精神需求带来了满足33-341、文化多元化对我国带来的影响332、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人的现代塑造33-34(三)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推动34-361、社会信息化提出了普遍提高"人"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342、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人"的创造精神和合作能力34-353、社会信息化扩展了人的素质的内涵354、社会信息化促进人际交往时空的变革35-365、社会信息化促进人的思维空间的拓宽36(四)人本主义思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负面影响36-391、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36-372、绝对主义自由观对集体主义教育观产生的冲击37-383、人本主义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产生的不良影响384、人本主义对我国政治道德观产生的负面影响38-39(五)本章小结39-40五、人本主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产生的作用40-55(一)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对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改进40-41(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的"四个转变"41-441、从单一主体观向"双主体"观转变41-422、从"重物轻人"观向重视人的公道需要满足观转变423、从以"德育"为重点向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转变42-434、从重视单一部分教育向重视社会联动教育转变43-44(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44-541、构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价值观44-462、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目标观46-493、构建针对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的内容观49-514、构建综合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方法观51-525、构建多样、丰富的,具有实效性的载体观52-54(四)本章小结54-55结论55-56参考文献56-5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60致谢60-61IV-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6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