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活动人口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干涉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6445 浏览:190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目的(1)了解南京地区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人口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KAP)现状及影响因素。(2)对南京地区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人口进行不同方式的性病/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涉并比较效果。方法整群抽取南京地区3家工厂、1个建筑工地、1所高校及1个农贸市场的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人口,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人口学特征、性病/艾滋病KAP方面的问卷调查,了解其掌握水平,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将调查对象分为4个干涉组和1个对照组,干涉组分别采用录像、讲座、手册及复合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采用χ2检验、GLM方法比较各干涉组干涉前后及不同干涉组间及对照组间性病/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差异。结果(1)826名被调查者的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57.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得高分的比例是男性的0.367倍;文化程度每高一个等级者得高分的比例是低一个等级者的1.424倍;20岁~、30岁~年龄组高分比例分别是20岁组的1.707、3.544倍;务工1.67年~,2.33年~,3.67年~者的高分比例是1.67年者的1.901倍,1.453倍,1.911倍;婚姻状况与性病知识得分水平无统计学联系。(2)被调查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51.55。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高达83.82,但对于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33.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得高分的比例是男性的0.516倍;文化程度每增高一个等级,得高分的比例是低一个等级者的1.211倍;20岁~、30岁~年龄组高分比例分别是20岁组1.918倍和1.343倍。(3)被调查者预防性病/艾滋病相关态度正确率为52.28。19.67的被调查者每次使用安全套,42.62偶然使用,其中,用于避孕、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目的者分别为73.36、49.59和35.25。(4)被调查者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传统媒体获取相关信息。(5)4个干涉组(录像、讲座、手册、复合)干涉后性病知识总知晓率较干涉前分别上升12.68、14.90和7.24、12.35(P0.0001)。录像组、讲座组、手册组性病知识总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13.86、18.29、5.66,P0.05)。讲座组与录像组的总知晓率明显高于手册组(F值分别为4.20、8.19,P0.05),录像组与讲座组总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0.57,P0.05)。复合干涉组在干涉前、单一方式干涉后(录像、讲座或手册方式)、复合方式干涉后性病知识知晓率分别是63.23、72.19、75.84(χ2趋势=16.67,P0.05)。(6)4个干涉组(录像、讲座、手册、复合)干涉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较干涉前分别上升11.97、17.53和9.68、13.9(P0.0001)。录像组、讲座组、手册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6.15、19.78、5.84,P0.05)。讲座组知晓率明显高于录像组、手册组(F值分别为7.82、9.37,P0.05),录像组与手册组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为0.02,P0.05)。复合干涉组在干涉前、单一方式干涉后(录像、讲座或手册方式)、复合方式干涉后总知晓率分别是54.46、64.18、68.43(χ2趋势=7.02,P0.05)。(7)4个干涉组(录像、讲座、手册、复合)干涉后态度正确率较干涉前分别上升7.50和10.21、9.44、7.61(P0.0001)。录像、讲座、手册三组的态度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干涉组在干涉前、单一方式干涉后(录像、讲座或手册方式)、复合方式干涉后预防性病/艾滋病态度正确率分别是52.87、59.13、60.48(χ2趋势=4.73,P0.05)。(8)安全套的使用率各组干涉后与干涉前相比,干涉后各组构成比无差异(P0.05)。结论南京地区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人口中,性病/艾滋病知识较低,女性及低文化层次者更低,需要在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人口中开展针对性的性病/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在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人口持续开展以讲座为主的多种方式结合的性病/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其知晓率。【关键词】: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人口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干涉研究多因素分析知晓率效果分析
【论文提纲】:一、中文摘要4-6二、英文摘要6-8三、论文正文8-39前言8-11第一部分南京地区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人口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11-23对象与方法11-13结果13-21讨论21-23第二部分南京地区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人口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23-34对象与方法23-25结果25-31讨论31-34小结与展望34-35参考文献35-39四、文献综述39-47参考文献44-47五、附录47-52六、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2-53七、致谢5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