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21819 浏览:957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新经济时代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挑战,如何把握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既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并已成为研究教育与经济领域的学者们趋之若鹜的研究重心。众多研究表明,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相对落后,而某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高等教育水平可能超前于经济发展,也可能截然相反。然而,从总体上看,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终极达到双赢的最佳途径。值得留意的是,在西部大多数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均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这种表面上的“协调”暴露出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迫切需要在西部地区建立起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复合系统,最大化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和影响。本文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方法三方面的文献研究基础上,构建符合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的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协调性系统分析与评价的实证研究,主张西部地区应立足于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相应的高等教育体系,以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本文进行的主要研究:1、分析系统协调性的特点和基本内涵,将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分别作为“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复合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研究两个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条件、基本特点和作用。2、在分析和论述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结构与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构建方法,构建出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进而对协调发展程度的量化与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构建出“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3、以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将评价模型分析结果与四川省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讨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协调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区域经济评价
【论文提纲】:摘要2-4Abstract4-81.绪论8-151.1问题的提出8-91.2研究的价值和意义9-121.2.1理论价值9-101.2.2实际意义10-121.3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12-151.3.1研究方法12-131.3.2研究思路与框架13-141.3.3创新点14-152.文献综述15-302.1基本概念15-182.1.1西部地区15-162.1.2区域高等教育16-172.1.3区域经济17-182.1.4协调182.2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18-242.2.1国外的研究现状19-212.2.2国内的研究现状21-232.2.3对现有研究的思考23-242.3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4-282.3.1国外的研究现状25-262.3.2国内的研究现状26-272.3.3对现有研究的思考27-282.4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性的评价方法研究28-302.4.1国外的研究现状282.4.2国内的研究现状28-292.4.3对现有研究的思考29-303.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分析30-433.1协调关系的特点30-313.2协调关系的基本内涵31-323.3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32-363.3.1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32-343.3.2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34-363.4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36-433.4.1系统间相互影响关系36-413.4.2协调的外部条件41-434.协调性评价模型的构建43-604.1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3-534.1.1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结构与作用43-464.1.2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构建方法46-484.1.3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48-534.2变量指标值的标准化53-554.3变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55-564.4确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56-574.5建立协调性评价模型57-605.实证研究60-865.1四川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60-635.1.1四川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60-625.1.2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62-635.2四川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性指标体系的构建63-645.3对四川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性的评价分析64-865.3.1四川省高等教育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64-705.3.2四川省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70-745.3.3四川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74-815.3.4对协调性评价结果的分析81-866.结论86-886.1主要结论86-876.2研究的不足与展望87-88附录88-99参考文献99-10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04-106致谢10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