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感恩教育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14689 浏览:670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感恩戴德”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感恩缺失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时有发生,这给高校感恩教育敲响了警钟。本文力图通过对大学生感恩现状的调查,了解目前高校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分析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进而对隐性感恩教育的实施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建构。绪论部分概括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学界对于感恩和感恩教育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除绪论外,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感恩”、“感恩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对感恩教育的隐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为隐性感恩教育的提出提供铺垫。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启迪和引导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而靠德育课堂的理论说教难以真正产生实效,必须充分发挥隐形教育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通过对上海五所高校大学生感恩现状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总结当代大学生感恩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感恩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感恩认知方面“无恩可感”、感恩情感方面“有恩无感”、感恩行为方面“有感无示”或“有感错示”。第三部分分析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从传统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感恩教育面对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三个层面进行剖析。第四部分挖掘隐性感恩教育的特点和现实意义,指出隐性感恩教育不仅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隐性感恩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方式的渗透性、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教育效果的全面性和持久性等特点,因而能够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促进感恩教育效果的真正实现。第五部分从隐性感恩教育的实施要求、方式方法和过程模式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努力构建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隐性感恩教育实施体系。大学生隐性感恩教育的实施要坚持与显性感恩教育相结合,留意整体性和连续性,并要求因人、因材施教,综合运用情感陶冶法、活动体验法和榜样示范法,对大学生进行感恩认知、感恩认知和感恩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隐性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论文提纲】:摘要6-7ABSTRACT7-11绪论11-15(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21、问题的提出112、研究的意义11-12(二)相关研究综述12-131、感恩内涵的诠释122、感恩教育的研究现状12-133、感恩教育的实现路径13(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3-151、研究思路142、研究方法14-15一、感恩、感恩教育的涵义探析15-21(一)感恩内涵的深度剖析15-181、感恩的概念15-162、感恩和感激、感动的比较16-173、感恩和感念的比较17-18(二)感恩教育的内涵和隐性特征18-211、感恩教育的涵义18-192、感恩教育的隐性特征分析19-21二、从调查问卷看大学生的感恩现状21-26(一)问卷设计情况分析21-221、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21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21-22(二)从问卷结果看大学生的感恩问题之所在22-261、感恩认知层面,"无恩可感"22-232、感恩情感等面,"有恩无感"23-253、感恩行为层面,"有感无示"或"有感错示"25-26三、大学生感恩问题的原因分析26-32(一)显性感恩教育存在问题26-281、功利化色彩明显,急功近利倾向突出26-272、教化色彩明显,缺乏情感性273、形式主义色彩明显,缺乏实效性274、体制呈"倒三角"模式,缺乏层次性27-28(二)感恩环境层面存在问题28-311、学校环境中,对感恩文化的塑造不够到位282、家庭环境中,存在与学校教育不和谐的音符28-293、社会环境中,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并不断蔓延29-31(三)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轻易出现问题31-321、自我认知有失偏颇31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31-323、情绪和意志较为薄弱32四、隐性感恩教育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32-38(一)隐性感恩教育的涵义及构成32-341、隐性感恩教育的涵义32-332、隐性感恩教育的构成33-34(二)隐性感恩教育的上风所在34-36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方式的渗透性352、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353、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35-364、教育效果的全面性和持久性36(三)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36-381、弥补传统的显性感恩教育的不足36-372、促进高校感恩教育目标的落实373、协调和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37-384、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38五、隐性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分析38-48(一)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总体要求38-421、坚持隐性感恩教育与显行感恩教育相结合39-402、注重隐性感恩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40-413、隐性感恩教育要讲求主体性和针对性,因材、因时施教41-42(二)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42-461、情感陶冶法42-442、活动体验法44-453、榜样示范法45-46(三)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过程模式46-481、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为辅的知恩、识恩教育阶段46-47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重的感恩情感体验教育阶段473、以隐性教育为主的感恩观的端正和确立教育阶段47-48结束语48-49参考文献49-53后记5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