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10035 浏览:430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中国产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转移,既有普遍的特征,又有特殊性。结合西方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就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特别是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中国劳动力的转移,始终伴随着户籍制度的发展变迁,户籍歧视成为影响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打算从户籍歧视的角度,来研究户籍制度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基天职析方法,结合经典劳动力转移理论,从户籍歧视的角度,构造出中国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制度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两类,运用中国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对这两种劳动力转移方式,既进行了理论分析,又进行了实证解释。通过分析户籍歧视对转移意愿模型各个系数和变量的影响,对转移意愿进行了均衡分析。根据转移意愿大小的变化,以及均衡状态的变化,可以分析出影响中国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变迁,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劳动力转移形成了不同的影响。本文以这四个阶段为脉络,提出了四个劳动力转移的推论,并对每个推论进行了模型构造和分析。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一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无户籍歧视。推论1以为|教育论文网|,若①户籍歧视系数为零;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距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二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有户籍歧视。此时,企业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存在工资报酬方面的歧视。推论2以为|教育论文网|,若①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值为正;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福利歧视系数β一定;④随着工资歧视系数α的变小;(1)若为制度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愿不受影响。(2)若为经济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三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有户籍歧视。此时,政府对转移劳动力存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歧视。推论3以为|教育论文网|,若①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值为正;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工资歧视系数α一定;④随着福利歧视系数β的变小;(1)若为制度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愿不受影响。(2)若为经济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在户籍制度变化的第四个阶段,即有户籍制度,有户籍歧视,有农业补贴。推论4以为|教育论文网|,①转移净收益与农村收益差值为正;②劳动力转移成本一定;③户籍歧视程度一定;④当农业补贴越少时;(1)若为制度性转移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愿意转移进入城市就业。(2)若为经济性转移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愿无影响。在上述四个劳动力转移推论的基础上,对工资歧视、福利歧视和补贴歧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工资歧视包括了劳动收入、劳动合同和保险支付三个主要方面,福利歧视包括社会保险和教育两个方面,补贴歧视包括农业税和农业补贴两个方面,最后,本文在总结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归纳构造出了中国劳动力转移意愿总模型。这个劳动力转移意愿总模型,不但可以分析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大小变化,还可以对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对劳动力转移的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从而寻找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系数和变量,对劳动力转移意愿进行适度调整,为劳动力提供持续转移的动力。本文运用构建的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结合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历程,从整体上对中国劳动力转移进行实证解释。特别是转移最为困难的第二个阶段,本文从转移成本的角度,以为|教育论文网|农村劳动力转移之所以困难,是由于转移成本过高,劳动力无法支付转移成本所致。对中国劳动力转移实施歧视行为的主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政府的歧视行为,一个是企业的歧视行为。对于企业的歧视行为,工资收益受到的影响比较强烈,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工资拖欠行为,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体户籍歧视程度的降低,劳动力的转移意愿是不断增强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对于政府的歧视行为,一方面是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及农民工培训,与城市户籍的劳动力所享受的福利收益差别较大。对于补贴歧视来说,制度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的劳动力差别较大,农业补贴只对制度性转移的劳动力形成影响,对经济性转移的劳动力没有影响。同时,本文运用计量回归模型,对中国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理论的适用性,基本上得到了中国劳动力转移实践的验证。最后,针对当前户籍歧视对劳动力转移的各方面影响,本文提出了促进劳动力的政策建议。应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对农民工福利进行增量改革,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户籍歧视转移意愿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11第一章导论11-18第一节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1-14一、选题背景11-13二、研究意义13-14第二节本文的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14-18一、本文的结构安排14-15二、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15-17三、本文的研究方法17-18第二章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18-37第一节国外研究文献述评18-30一、劳动力转移理论18-25二、劳动力歧视理论25-29三、国外劳动力歧视理论的启示29-30第二节国内研究文献述评30-37一、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特征30-33二、户籍歧视的实证研究33-35三、消除户籍歧视的对策研究35四、对研究现状的述评35-37第三章对劳动力转移有关概念的界定37-47第一节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37-38第二节农村转移劳动力38-40一、农村剩余劳动力38-39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分类39-40第三节户籍歧视与转移成本40-43一、户籍歧视40-42二、户籍歧视系数42三、转移成本42-43第四节社会福利与农业补贴43-45一、社会福利43-44二、农业补贴44-45第五节转移意愿45-47第四章中国劳动力转移意愿模型47-76第一节转移意愿与户籍歧视之间的关系47-53一、户籍制度变迁简单描述47-48二、四种类型与四点推论48-53第二节推论1的模型构建和证实53-57一、几个参数变量的说明53二、模型构建和讨论53-57第三节推论2的模型构建和证实57-61一、几个参数变量的说明57-58二、模型构建和讨论58-61第四节推论3的模型构建和证实61-65第五节推论4的模型构建和证实65-69一、几个参数变量的说明65-66二、模型构建和讨论66-69第六节对模型变量的进一步讨论69-76一、模型及变量先容69-70二、工资歧视70-72三、福利歧视72-74四、补贴歧视74-75五、中国劳动力转移意愿总模型75-76第五章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的解释76-105第一节户籍歧视发展变迁的四个阶段76-83一、自由迁徙期(1949–1957年)76-78二、严格控制期(1958–1977年)78-79三、半开放期(1978–2003年)79-81四、农业补贴期(2004–)81-83第二节转移成本对转移的影响分析83-87一、转移成本的形成83-84二、转移成本的变化84-85三、转移成本的影响85-87第三节企业的歧视行为87-96第四节政府的歧视行为96-105一、福利歧视96-101二、农业补贴101-105第六章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105-121第一节制度性转移的实证分析105-114一、变量的选择和数据来源105-110二、计量模型的构建110-112三、模型的估计结果和评价112-113四、计量结果的解释113-114第二节经济性转移的实证分析114-121一、变量的选择和数据来源114-117二、计量模型的构建117-119三、模型的估计结果和评价119-120四、计量结果的解释120-121第七章促进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121-134第一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121-125一、降低户籍歧视程度121-122二、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措施122-125第二节农民工福利的增量改革125-129一、完善社会保险126-127二、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127-128三、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128-129第三节调整产业结构布局129-134一、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就地转移130-131二、发挥劳动力比较上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131-133三、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133-134结论134-136参考文献136-145后记1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