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交通方式革新消费者采纳行为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31368 浏览:1441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全球城市化与机动化过程中各种社会、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的出现,自行车交通作为一种比步行快、比公交灵活、对环境友好的低碳出行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共自行车是传统自行车交通的创新,在经历了三展模式后,从2007年起开始在全球迅速发展。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于2008年5月启动,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杭州公共自行车成功模式的引导下,中国已经有18个城市也陆续启动了正式的公共自行车项目。但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关于公共自行车的研究仍然很少,一些有限的研究也大都是对公共自行车这一概念进行初步的先容;而中国的自行车交通由于长期被忽视,相关的研究也很少,关于中国公共自行车的系统性研究还没有开展。因此,本文在对全世界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历史和中国自行车交通的发展演变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创新传播与采纳理论、政府干涉理论、交通出行行为理论及方法,以专家访谈、街头拦截访问和实地调查为主要研究工具,对杭州市消费者的公共自行车采纳行为进行了研究,旨在明确影响消费者公共自行车采纳决策的主要因素、政府在公共自行车系统中的作用、及消费者使用公共自行车后出行行为的变化,为中国未来的公共自行车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全文包括四部分,共分为十一章。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分别是论文的绪论和研究综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章,是论文研究背景的概述;第三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九章,是论文的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包括第十、十一章,是论文的总结部分。通过研究,本文有以下七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分别是:(1)全世界的公共自行车正朝着第四代公共自行车(需求响应式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方向发展,目前已经在欧洲、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约35个国家的170个城市开展了141个公共自行车项目,共在约1.3万个站点投放了24万辆自行车。(2)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目标人群,大都具有年龄在45岁以下、为公司或企业员工、家庭收入中等(杭州为4-10万)、工作基本稳定(一星期均匀工作5天)、家庭基本形成(均匀通勤人数1.68)等特点。对消费者采纳决策影响明显的变量包括年龄、职业、家庭收入、家庭通勤人数、均匀通勤天数、以前是否有过租用景区自行车的经验、是否有过自行车失窃的经验等,而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拥有情况等对他们的采纳决定影响不明显。(3)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公益性质(基本免费)是推动这一交通方式采纳最重要的因素;住所/工作单位四周没有公共自行车站点、觉得申请卡麻烦、担心还车的时候找不到停车位,则是阻碍消费者采纳公共自行车的主要原因;上放工还借车难、车辆维修难、运营难、消费者在营业时间外有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强烈需求,是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而在主城区建立大型服务中心、建立“疑似故障车辆判别 大型维修点”的维修体系、加大贸易|教育教学论文|开发力度、实现7/24全自动化操纵,将是上述困境的可能之路。(4)政府干涉对消费者是否采纳公共自行车的决策影响很大,主要是影响,其次是名誉影响(对公共自行车长期运营的信心)和期望影响(系统规模和服务质量等)。主要的政府干涉手段有:规划指导公共自行车的建设、提供土地、提供政府补贴和政府贷款、提供政策扶持(如允许广告权出让等)。文中假设1可以完全被接受,假设2只能部分被接受。(5)公共自行车使消费者的活动|教育教学论文|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公共自行车逐渐成为近1/3的使用者日常最常用的通勤工具,正在使人们更倾向于自行车出行。公共自行车最主要的使用目的是通勤,主要替代了公交车、步行、电动自行车、私人自行车等的出行,同时也减少了私家车及出租车等机动车的使用。不仅如此,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作用也很明显。(6)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公共自行车规模增长最快、发展最成功的地区之一,已经在18个城市启动了正式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共在4,575个站点投放131,700辆自行车。大致可分为四种运营模式:北京模式(企业自负盈亏)、杭州模式(政府主导、公共交通机构运营)、武汉模式(企业主导、政府提供支持)和上海模式(企业提供服务、政府购买)。(7)现有的发展经验,为中国未来的公共自行车发展提供了一些重要启示,即:站点土地的提供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寻求长期可靠的资金来源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其它公共交通系统联合,是公共自行车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防止自行车被偷和蓄意破坏,对系统长久运营关系重大;“免费时段 用度|教育论文网|递增”,是最有效的收费制度;还借车难、维修难、运营难、运营时间短,将会是中国大多数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共同困难。【关键词】:低碳交通方式创新采纳行为公共自行车杭州创新传播与采纳理论政府干涉理论交通出行行为理论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3-5Abstract5-13图目录13-14表目录14-16第一章绪论16-221.1选题背景16-171.2研究目的、方法17-201.2.1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7-181.2.2研究方法18-201.3研究意义和创新点、技术路线20-221.3.1研究意义和创新点20-211.3.2研究的技术路线21-22第二章相关研究进展及基本理论框架22-402.1全世界公共自行车的实证研究进展22-262.2中国自行车交通的实证研究进展26-282.3创新传播与采纳理论28-302.4创新中的政府干涉30-332.5交通出行行为理论及方法33-382.5.1交通出行行为理论33-362.5.2交通出行行为研究方法36-382.6本章小节38-40第三章世界公共自行车发展概述40-523.1全球三代公共自行车发展的历史40-453.1.1第一代公共自行车系统40-413.1.2第二代公共自行车系统41-423.1.3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42-453.2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现状45-483.2.1公共自行车系统目前在全球的分布45-463.2.2公共自行车的主要运营模式和供给商46-483.3全世界公共自行车的发展经验和未来发展趋势48-513.3.1经验总结48-503.3.2未来发展趋势50-513.4本章小节51-52第四章中国自行车交通的发展演化52-664.1自行车交通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52-594.1.1自行车的拥有量与增长趋势54-554.1.2自行车的出行比例55-574.1.3政府针对自行车交通的政策57-594.2电动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59-624.3杭州及杭州的公共自行车62-654.3.1杭州的基本交通环境62-634.3.2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63-654.4本章小节65-66第五章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66-755.1街头拦截访问的问卷设计66-715.1.1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关键问题675.1.2研究目标的概念化设计(Conceptualization)67-685.1.3变量的可操纵化设计(Operationalization)68-695.1.4调查问卷的确定69-715.2街头拦截访问数据的获取71-725.2.1样本的选择和调查的实施71-725.2.2数据的录入和核对725.2.3样本偏差725.3专家访谈与实地调查72-735.3.1专家访谈72-735.3.2实地调查735.4本章小节73-75第六章数据的初步处理75-866.1调查数据初步统计75-766.2研究变量分类76-806.2.1定距变量(IntervalVariable)776.2.2定序变量(OrdinalVariable)77-796.2.3定类变量(NominalVariable)79-806.3各测度层次变量的统计检验80-856.3.1定距变量的T检验(T-Test)80-826.3.2定序变量的曼.惠特尼检验(Mann-WhitneyTest)82-846.3.3定类变量的卡方检验(Chi-squareTest)84-856.4本章小节85-86第七章受访者特征及公共自行车服务特征86-987.1受访者社会统计学特征86-917.1.1年龄86-877.1.2家庭收入87-897.1.3受教育程度89-907.1.4职业90-917.2受访者心理学特征91-937.3对服务的评价和感知93-967.4本章小节96-98第八章受访者交通出行行为研究98-1088.1受访者的交通背景和目前的交通状况98-1038.1.1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98-998.1.2以前的经验99-1018.1.3目前的交通状况101-1038.2对自行车的使用情况103-1048.3使用者出行行为的变化104-1068.4本章小节106-108第九章政府干涉与系统改进建议108-1169.1对政府干涉的知悉和看法108-1129.1.1对政府干涉的知悉108-1099.1.2对政府干涉作用的看法和假设二的检验109-1119.1.3对假设一的检验111-1129.2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改进建议112-1149.2.1问卷调查中受访者的改进建议112-1139.2.2实地调查中受访者的改进建议113-1149.3本章小节114-116第十章中国公共自行车的未来发展探讨116-13010.1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相应措施116-12110.1.1存在的主要问题116-11810.1.2解决问题已经采取的主要措施118-12010.1.3未来的之道120-12110.2中国公共自行车的发展现状121-12410.2.1中国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分布121-12210.2.2中国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模式122-12410.3中国公共自行车未来的远景|教学论文范文|探讨124-12810.3.1公共自行车在中国发展的适宜性124-12510.3.2政府在公共自行车系统中的作用125-12610.3.3中国公共自行车发展的经验总结126-12810.4本章小节128-130第十一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130-13311.1主要结论130-13211.2研究展望132-133参考文献133-139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39-141致谢141-142附录1:杭州公共自行车问卷调查-使用者142-149附录2:杭州公共自行车问卷调查-非使用者149-156附录3:BikesharingInterviewSurveyForAdopter156-164附录4:BikesharingInterviewSurveyForNon-Adopter164-171附录5:NoticeofApprovalforHumanResearch171-172附录6:公共自行车国际专家调查问卷172-174附录7:InternationalBikesharingExpertInterviewQuestions174-17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