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作文“互动式”在作文教学中探究学术

更新时间:2024-10-15 点赞:6808 浏览:208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书难,教语文更难,而语文中的作文教学这块骨头更是难啃。学生怕作文这已是一块通病,而老师更是挑灯夜战,一本一本地认真批注、修改,并工工整整地写上评语。可是学生拿到作文本只看等级,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就放进抽屉里去了。
我教书三十多年,这种现象早已见贯不怪,我先后结识的语文老师不少,这些语文老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他们得到的结果和我的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从古到今作文这一块都是学生写,老师改。
为了探索到投人少,回报大,既省工省时,又事半功倍的途径,我搞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作文探究。
合作是现代人终身发展必备的一种素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来开展有效合作,我作了以下探究。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决不能急于求成,作文教学应该是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要求来进行。
首先,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勤”— 耳勤、眼勤、脑勤、嘴勤、手勤(天道酬勤)。
其次,仿写。即让学生依据范文摹仿写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 仿用料
前面第一个问题,我们谈到积累素材,鉴于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同学,我们何尝不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别人的故事呢?用现在的话讲叫做引进技术。
2 仿立意
书山有路可寻,我们在这里面找到主题相同、相近的文章,拿来进行比较。别人种的是葱,我就种蒜,别人的玉米高产,我的洋芋丰收。有朱自清的《春》、秦牧的《秋色赋》,前者春的幽美,后者秋天的收获,都是歌颂大自然的壮美,因此,歌颂大自然我们大家都可以写,看认谁写得更好。
3 仿谋篇布局
修房子要有图纸,作文也一样,写得好的作品,作者对其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经过周密筹划的。虽说“散文无定体”,但也有规律可寻。如果我们不能灵活模仿,怎么写得出好文章呢?
4 仿手法
一篇文章光有灵魂 — 主题,骨骼 —— 结构,脉络 一 情节,这是不够的。要使它丰腴起来,非在血肉上下功夫不可。如果我们在语言文字及其表现手法上不存在继承,我们现在恐怕就没有文章可读了。
完成了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之后,作文教学就进人了高级阶段 ——创新。即让学生离开范文自由写作,创新是写作的一个高级阶段,能创新标志着写作能力日趋成熟,为此我们必须严格把好这一关。在这个阶段中,有三点必须注意。
4.1 要培养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作文是生活、思维、语言的统一。平时要多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用自己的语言把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表现出来,有的同学不愿敞开心扉,去谈自己心中的秘密,家庭的变故,所以我们开展互动。
4.2 要使学生更新时空观念。“杂取种种人构成一个人”是名家笔下的典型人物得以生存之道,从时间角度看,可以把别人发生的事当成自身发生的事来写,彼地发生的事当成此地发生的事来写反之也是这样。
4.3 要教学生学会把握写作技巧。写作到了这一步,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自然要达到这个标准就难上加难了。因为它既要求学生在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能力,又要求具有较强的观察事理。分析事理的能力,我们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现。
只有把写作的基础打牢了,学生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瓜熟蒂落。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探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作文教学模式,这对提高全班的作文能力确实有积极的作用。
完成了全面的三个基础训练之后,我把该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注意搭配、男女生、优差生、少数民族学生)六人一个学习小组,由这六个人推选一出一位组长,一位书记员,并发给他们一个记录本,组长主持工作,书记员作记录,于是这六个人的合作就开始了,全班的作文互动也就拉开了序幕。
初中语文第二册(老人版),第一单元教案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我让几位同学准备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不同年龄阶段),让学生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我板书题目《我的母亲》。
作文要求:
(1)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肖像、性格、生活、兴趣)。
(2)写

一、二件发生在自己身边与母亲有关的事情。

(3)描写要细致,记叙要清楚。 之后让同学们按学习小组讨论作文要求

1、2两个问题,’记录员记下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每个同学的发言,小组长作小结,老师必须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中去,指导学生的讨论。然后学习小组轮流发言,读的方法作了生动的讲解,学生既可以模仿老师的范读,有的得到老师方法的指点,读起来效果就好多了。经过这些训练,我班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有提高,且学生都喜欢读书,喜欢为大家读课文,记得学习《狐狸和乌鸦》时,课文读得尤其好,学生真正进人课文中了。读完全文,有的小朋友禁不住发出感叹:“好可怜的乌鸦啊!”我马上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收获,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续编故事时大家又踊跃举手。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他们体会文章的感情,所以我们要把读好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4.4 引导学生用体态语言辅助朗读。体态语言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_,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在低年级的朗读中,体态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古诗二首》中《春晓》“处处闻啼鸟”,一句,我微探身子,把手放到耳边做听的动作,学生接受到这一体态信息就知道了“闻”是“听”的意思,并知道怎样理解这句话了。
体态语言不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可以作内学生的学习语言。在感情朗读时让学生恰当合理的配上一些动作,能更好的辅助理解课文、读出感情。如《种子》一文中种子们从地下钻出地面的情景我让学生试着用动作来表现。学生们都随着课文内容伸懒腰、打哈欠,揉眼睛等,在动作的辅助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轻重缓急又解决了背诵的难点,真可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5 引导学生利用脸部表情传达情感。“一个用视觉或听觉接受他人所表达情感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低年级学生特别在意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师的种种热情,然后表达出与教师同样的情感。
《种树》是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描写了小树的美丽以及人们种树的欢乐。我在范读时,眉眼舒展,始终带着舒心的微笑。此时,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小脸蛋露出喜悦的笑容。当读到最后一句“种树啊种树,种下歌声,种下幸福!”使我提高了声调,脑袋有韵律的晃动,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眼睛也带着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所感应,当孩子们朗读时,笑意已在脸上浮现。
4.6 教会学生读后评。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让学生“当局”不迷,可指导学生对朗读进行评议,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加深理解了课文,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
教师对学生朗读可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方面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可安.排同桌学生读后互评,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参与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当众进行读后评。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也应给予诚恳的鼓励,学生发表了有独立见解的评语,教师还应大力表扬,充分肯定。读后评无论对读者、评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的大面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在有感情地朗读声中,更能赋以文章活的灵魂。朗读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激发情感。可以使儿童真切地感受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因此,从一年级起要重视朗读教学,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一定的朗读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