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本古代近代民本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学术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6511 浏览:190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古人孟子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总结夏桀、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商汤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孟子的这一论断,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一再证明,实为百代不易之定论。前人的古训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常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然而这一“常识”切不可等闲视之。民心之向背,关乎国家兴亡、治乱盛衰,历代明君贤臣对此多有论列,无不以为“民心国之命脉也,国家之安危系焉”。如今社会垄断利益集团形成,权贵资产阶级已经尾大不掉,两极分化,贫富悬殊,隐祸渐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时至今日,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此,回顾并以便继承与发扬古人的思想精华,仍然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民本思想在传统社会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

殷周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古代民本思想的源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时去“商纣之亡以民”的殷鉴不远,周成王封蔡仲为诸侯时,就满怀忧惧地告诫蔡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在殷代统治者眼中,民的动向虽不可忽视,但指导思想还是神。经过周初统治者对传统天命神权观的不断修正,最终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周王朝对“神本”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民众地位的重视,促成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加剧,礼乐崩坏,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发生了动摇。诸侯之强弱全仰民众。因此,凡欲强其国、成就霸业的君王,对于如何争得民心就更加关注。到了周则更加突出人的地位。现今所存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安民则惠”、“安民而宥宗卿”、“爱民而已”、“仁民而爱物”一类的议论,可谓是俯拾皆是。其中,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原则,主张重教化而轻刑罚。这种中庸主义的民本思想符合宗法社会的发展逻辑,因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本思想的理论概括时期。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是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在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家从哲理上,强调了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重要性,儒家是民本思想的主要宣扬者。

(二)秦汉唐宋: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实践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本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并转化为实际运作。春秋以后,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主要形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不断地得以继承。在这一背景下,思想家们纷纷意识到了民的重要性,并从哲学上进一步确认了以民为本思想并推动其进入了实践操作阶段。
汉代全面论述“民本”思想的典籍,当属贾谊所作《大政篇》。在这篇文章中,贾谊提出;“夫灾与福也,非降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唐代堪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与统治者的民本思想不无关系,最为大家熟知的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与君臣有四次舟水之论,引古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规诫警醒自己。宋时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的朱熹认为仁是一种先天的善心,君主应该体现这种先天的仁德之心,治国治民必须为政以德。

(三)明清:传统民本思想发展的极限

明末清初时期,众多思想家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升华,使民本思想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主要是对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黄宗羲认为,“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仪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基于这些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以分割君权。到了晚清,严复、陈天华等人有进一步提出民众是天下真正的主人,实现了从传统民本思想到近代思想的跨越。

二、近代的进步爱国人士把民本思想进一步升华

随着中国国门被迫开放,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背负救亡图存的重担,血洗国破家亡的耻辱,而另一方面他们也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要复兴中华民族,不仅要以民为本,更要唤醒民众,改变中国的制度,并把西方的思想和中国国情结合,发展出近代的“民本”思想。
最为著名的当属孙中山和。孙中山先生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民治、民享、民权的民本思想。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他早在领导中国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了民众的重要性。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从而提升了传统民本思想。在七大上,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关于人民群众伟大历史作用的经典名言,是民本思想的基点。
前车之辙可以借鉴,细数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首在于继承人未能秉持孙先生民本思想而认真施行之。然而国民党之失败并不能否定中山先生民本思想之正确。今日我国仍可借鉴孙中山、的民本思想,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西哲云:“倒水别把婴儿也倒掉”,中国历来重视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才能立足世界五千年而永远兴盛。
参考文献:
王世舜.《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季学原、桂兴沅.《明夷待访录导读》.巴蜀书社,1992年
[3].《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作者简介:
宋仙云(1984~),女,汉族,江西乐平人,历史教育学士,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乐平中学历史组,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古代近代民本思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